吴七爷和王林林的婚事赶在年前订了下来。
他们的婚期定在了来年的七月。
饶是两人在京中名声不显, 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信王妃的堂弟,一个人是恒王妃的堂妹。
所以到添妆那日,竟有不少人去王家给王林林添妆。
王家和吴家的婚事定下来后, 王元元就时不时的带着百梅她们去库房里给王林林寻摸适合的东西当嫁妆。
她的日子倒也过的颇为悠闲。
可恒王却没有她这么幸运了。
因为楚国颁布了一个政令,他们要训练骑兵。
晋国君得知了这个消息后, 立马紧张了起来。
因为骑兵虽然很难训练, 可一旦训练出来, 一支一千人的骑兵部队是可以击退一万人的部兵部队的。
若是真的让楚国君把这支骑兵部队给练成了, 那他们晋国拿什么和他们打。
草原那边的柔方和柔郎虽然也擅长骑射,可柔方一族还好些, 柔郎一族却跟他们压根不是一颗心。
他们晋国必须也有一支自己的骑兵队伍。
晋国君把这件事情拿到了朝堂上,让众臣决议。
朝臣们的意见分为两派。
有同意训练骑兵的, 理由就是楚国训练骑兵的目的就是为了和他们晋国竞争, 他们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如果让王元元听到朝臣们的这些话, 她估计会说这就是内卷的由来。
今儿个你先卷起来了, 明儿个我就会比你更卷。
反对训练骑兵的人也很多, 因为训练骑兵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抛开将领不说,骑兵的选拔就比步兵要难上许多。
彼时的步兵之间打仗打得就是方阵站。那些步兵基本上都是放下大刀能种地,拿上大刀就能去砍人, 不对,砍敌军的主儿。
可骑兵的选拔就不是那么随意了, 首先他们晋国的臣民中会骑马的人并不是很多。
即便有自小练习骑马的人, 大多也出自官宦之家。
射箭也是一样, 普通人家连弓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这两样单论都已经很难培养了,更别说在马上骑射了。
骑兵要在马匹移动时快速的瞄准对手并射箭,并且要在拿着刀砍向步兵时不被别人从马上给拽下来。
要想让他们能做到这一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训练他们。
并且你还要保证, 这个被选中的骑兵是有天赋的。
不然他可能只能学会骑马,但在马上的时候就是瞄不准对方。
这些也就罢了,晋国也不是出不起这个钱。
可骑兵不像步兵,基本上不用给什么装备。
一个骑兵要有两匹马,所以当他们远途跋涉的时候,骑兵不仅要带自己的口粮还要带马的口粮。
偏偏马极为能吃,一匹马的口粮能比上至少十个人的口粮。
并且马还会生病,所以就需要给马看病以及帮马清理的兵士也一并跟在整个队伍里。
还有就是骑兵所用的弓箭什么的大多都是皮革制品,他们就要采买不少的牛羊来为这些骑兵制作这些东西。
可以说培养一个骑兵所用的花费比培养十几个步兵还要贵。
反对的朝臣一来觉得这样太过劳民伤财,二来觉得楚国君也未必能培养出多么优秀的骑兵队伍。
朝臣们讨论这些事情的时候,恒王一直沉默的立在一旁。
当他听到那些大臣们说,楚国君未必能培养出多么优秀的骑兵部队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柔郎一族。
晋国君坐在上首,看朝臣们争成一片,也颇有些犹豫不定。
他觉得有些为难。
朝臣们讨论了这么久,都在说培养骑兵有多么多么的麻烦。
可他们却没想到一个优秀的骑兵将领更为难寻。
之前跟着他从草原上走出来的那一批善骑射的将士要么战死在了沙场上,要么已经老了。
而随着他的领土逐渐南扩,他们晋国这两代的将领打的都是步兵之间的战争。
可以说,整个晋国,能够指挥的了骑兵的将领基本上是没有的。
不对,或许还有一个。
晋国君不由得将目光放到了下首一直沉默着的恒王身上。
他的这个儿子自十几岁起就去了草原那边,随后又跟着他外祖父一起和来犯的外族部落打了好几次仗。
他这个儿子的骑射功夫,比草原上最勇敢的勇士还要厉害。
他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年轻了一些。
想到这里,晋国君又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一个优秀的将领必定要具备良好的指挥能力。
他这个儿子虽然上了好几次战场,可他从来没有单独负责过一场战役。
况且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作为骑兵的培养场地的。
他还是再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