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0 章(1 / 5)

蹲守在直播间的观众们一时茫然,还是在余曜又走出十余步,抬头望了眼峰顶,摄像头随之从下往上看时才恍然大悟。

摄像头竟然是余的视角

大家伙一下激动起来。

他们在之前几天几夜的直播里看惯了无人机的视角,说实话,新鲜感没了不说,打心底里抓耳挠腮地觉得摄像头不够清楚。

倒不是说画质不够。

大多数人观看直播都是通过手机。

几英寸的屏幕画幅实在有限,高空拍摄的镜头又太远,很多细节都会被吞没掉。

就拿梅斯纳尔横切来说,不少人都是事后在网络上流传的其他人拍摄视角里才发觉到

原来这道在高空里看上去只是有些长的狭长山脊,从运动员自己的眼里来看,居然漫长到如此可怕。

白茫茫,陡峭悬空,一眼望不到头,仿佛架设在白色地狱上的夺命天梯。

原来我们看到的都是削弱版的k2,真想知道在余的眼里,死亡峰是不是比我们看到的可怕百倍千倍

这是一位网友在戴维主页上的留言。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这条留言在短短两天之内就收获了数以万计次点赞。

时刻监控网络舆论的戴维自然也有注意到。

他去询问过卢卡斯,只会摄影对机器不算灵通的卢卡斯对此只有摇头。

还是余曜自己提出了最佳解,那就是使用翼装飞行的头盔配置。

一般情况下,翼装飞行者会配备两个摄像头,一个在头顶一个在胸口,用以记录保存影像,完善事后的技术分析。

而安装在头顶上,如同一颗正在萌发的小芽的那个,刚刚好就能实现他们的需要。

余曜还特别拜托了祁望霄,将用来显示飞行高度和角度的小屏幕内容改装成了海拔和实时速度。

事实证明,效果很不错。

余曜看不见观众们的屏幕,但余光向护目镜右下角一扫,就瞥见了不断攀升的海拔数据。

数据的初始基数大得惊人,还在一刻不停地上升。

500052005600

余曜在不断增长的可怕数据里一步步地向着更高处走去。

一个人,并且没有携带氧气瓶。

这无疑是疯狂又可怕的举动。

不仅要直面没有氧气没有退路的艰险,还要忍受一个人的无依无靠。

但运动本来就该是件孤独的事情。

冬季死亡峰的山巅也只有最无畏的挑战者才能领略风光。

余曜一次也没有回头,在厚厚的雪地里步履匆匆。

他只携带了很少的食物和水。

所以必须尽可能快得先赶到四号营地,再起个大早,从死亡区的边缘向着这片生命禁区发起最后的冲锋。

看样子余打算靠自己上山

可我

看网络上,其他人的速降滑雪都是从直升机直接空降山顶,那样不是能节省更多的体力吗

对啊对啊,他不是已经探过路了

没有实战经验的网友们纷纷提出质疑,但也有资深登山客如卡罗尔,混在弹幕里替少年解释。

如果是其他雪坡或许可以,但这是乔戈里峰,余因为天气的缘故延误计划,最近又落了几场雪,他大概是想亲身丈量一下路线的新情况

啊这,那如果在他登顶的过程中又下雪了呢,岂不是前功尽弃

有火眼金睛的网友直击痛点。

卡罗尔顿了顿,无奈地敲打评论。

那就没办法了,上帝要下雪,谁能拦得住

这本来也是大自然考验的一环。

仿佛意识到他们从未想象过的残酷,直播间的弹幕猛然静了一下。

好半天,才有人幽幽道,突然感觉到了人类的渺小

几天几夜的辛苦探险,赔上了三位队友才勉强探明了的路线,只需要几场随心所欲的大雪,就需要重新耗费生命探明。

再联想到不久前的巨浪,很多人油然而生出一种怅然若失的迷惘。

人类一直自诩自己已经征服地球。

可他们真正能够居住的土地面积,只占了陆地面积的不到16,而所有的陆地面积加起来,也不过只有地球面积的292。

有很多地方都人烟罕至,甚至拒绝人类的拜访。

乔戈里峰不过是其中的一处。

如果不是有了死亡峰的名气,大约很难为人所知。

太多的人被束缚于人为构建的社会体系,整日汲汲营营,只为榨干自己的生命、时间和健康换取人为规定的所谓成功代表物,从金钱车房,到名气声望,根本不可能有多余的心神分给那些自认为没用的人事物。

所以也就不可能知道,在他们脚下的土地大海上下,有多少类似k2这样,风光无限,震撼壮观的自然绝境。

同时也早早就忘记了,除去生理性的,因为疾病伤口造成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