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确立世界经济在东方的地位。
凭借对外经济体系,朝贡系统才能代代运行,华夏也以朝贡之名不断向四周渗透,从东南亚到世界,几千年来一直有华夏声音。
秦打下华夏根基,汉开荒,隋唐经营边疆历代的积累让海权被围堵的我们,仍吃到遗产以新疆为跳板,重启丝绸之路,用一带一路连接中亚北非,逃脱西方围堵,为中华崛起寻得机会。
这就是历代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生机,至于崛起复兴,嗯,还需要上下求索
等等,海权被海权围堵
后天吐出只言片语让房玄龄等人倒吸口冷气,海权被围堵甚至被逼到重启丝绸之路
后人不是有很厉害的舰船吗难道不能横行海上
杜如晦
抬手擦过额角,带着几丝心颤道“原以为后人逢春秋战局,没想到竟是如此混乱局面。”
后世多少国家来着
百余国还是近两百
他记不太清,但知道国越多对外局势越复杂,难怪后人对强国抱有狂热倾向,实在是不强国只能挨打
清
唐君臣在心悸后世局势复杂,乾隆在心里跳脚清呢我大清呢你就提隋唐不叫清
那新疆、蒙古西藏都是我清的功劳,还有左宗棠收复新疆,你说啊,你倒说啊
说出来大清就能揽天下民心,快说,急死朕了
汉武帝能拓边是汉家几代积累,同时也是气候湿润的作用。
几方相加让汉家大业可为,如汉朝在河湟青海、陇西屯田,就是因湿气候润气候让湟水水量可观,既能航行,也能灌溉河湟流域保障农业。
在湿润气候大环境下,汉军将羌人驱赶到更偏远的西海地带,羌人也能依仗四月能生草的西海继续生活,而不是入塞抢掠。
到东汉时温润气候就有极大变化,建武九年刘秀灭隗器时,原本在青海西凉生活的羌人,已占据凉州不断往内迁。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自东汉起气候开始转向干冷,迫使羌人南下求生
刘秀心中咯噔一声干冷代表百姓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再现王莽末年的绿林军。
他心绪波动面上仍不动声色,悄悄地竖起耳朵听讲
气候转冷环境并不是立马能感受到,转冷都是从高纬度蔓延到低纬度。
羌人在内迁,低纬度中原百姓却在欣喜粮食丰收,殊不知气候已在悄然变化。
在华夏气候体系中,游牧民族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那只鸭
历代君臣眼神一凝只要夷族南下朝廷就该准备救灾防害
随即又认为不对,此时太过绝对,须好生斟酌一番。
干冷的气候全面进入寒冷期,是从东汉末年开始。
整个寒冷期持续近400年,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结束,农耕区和牧业区都不断南移。
到后期牧业甚至缩到华北平原,黄河以北农耕不在,几乎全以牧业为主
天幕贴出一张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农耕线对比,看得历代眉头直皱
秦汉时期农耕线推到河套以北,以张掖、银川、固阳内蒙古包头市内-张家口-新民辽宁沈阳市内为农牧安界线;
南北朝宜阳河南洛阳内-唐县河北保定内-居庸关-碣石河北昌黎
两条农牧交错的线相差太大,看得人额头直跳,天象变幻下北方农业竟退得如此厉害
西晋束皙笑着打开奏疏,上面写着先朝黄河南北千里之地为牧地,而中土州司土狭人繁,农业不济,于国不利。
难怪近年修建水渠成效不大,人力岂能胜天
农业乃国家大事,如今要
怎么解决这大事
他合上奏疏期盼地瞻向天幕神迹啊,求您大发慈悲赐民农业之技吧
中途三国后期有过长达三十余年的转暖期,但仍挽回不了气候走向干冷期。
冷气带来的是粮食减产,魏晋冷期北方粮食亩产量,与两汉暖期相比下降约15。
到南北朝时粮食亩产量比魏晋又下降133
听着天幕提及南北朝,朱棣正巧翻到北魏史,闻言皱眉“不对,北魏道武帝向蒙古五原县到包头一带大肆移民,修水屯田,让田地大熟,产谷甚多。
后人怎么会说北魏粮食比前朝少
他的疑问无人回答,只好放下手中书籍继续听天幕讲解
粮食下降引起的是社会紊乱,黄巾起义、三国割据、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等等动荡,都发生在这四百年间。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近四百年里,前后共发生战争595次,年平均达165次,战事频繁为历史之最
400年近六百次战争的数据砸到无数人心尖上,战争代表什么
血腥、白骨、无人烟无论是布衣还是权贵,都不愿受战争之苦,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下跪祈求请神迹指点迷津,使吾国安民保境
在一片求神指点迷津的祈求中,司马炎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