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0 章 宋朝3(5 / 6)

甚至杯酒释兵权后的第八年,杯酒释兵权事件还再次上演,以酒夺白重赞、武行德、王彦超等人兵权,壮大中央禁军实力。

这样的办法虽集中军权,让藩镇不再做大,但也预示着宋武力存在先天不足,国家前进时就有瘸腿迹象,这种迹象应该是接任者继续深化改革自身,但很遗憾,宋军事改革因战败而止

赵匡胤顾不得天幕所说的战败,他不停地询问后人你们是怎么推平土匪,为何军队不承旧习

或许是心中过于急切,他的问题化为弹幕飘过历代眼前,赵匡胤请问宋军该怎么做

看着硕大的赵匡胤三字,两宋有人激动有人沉默

赵恒宋真宗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随即又理直气壮

起来“朕的皇位承先皇遗旨,再正统不过,朕为何心虚”

不虚不虚,再则要心虚也是先帝,关他何事

而赵顼宋神宗及王安石等人却是激动不已太祖,我等意志改革,除宋沉疴旧弊,请太祖指点

但他们的心声没有化为弹幕,更没法被赵匡胤所见,只能听天幕道

该怎么做

赵匡胤自己就给出了解决之道啊

武臣尽读书,宰相须用读书人

让武臣通治道,善兵机通谋略,知明理不就是赵匡胤提出来的

只是他把目光放到武将上,遗漏了中层军官教育

宋初诸将出自草野,行事如盗贼无赖,赵匡胤坐回椅子上慢慢道“昔年光武定天下后,引公卿郎将读书讲解经义,让武夫变为能操持吏事的能臣,明悉君臣大义。”

当年他言今之武臣欲尽令读,贵知为治之道,也是希望他们能明尊卑名分,成为护治国秩序的将佐官将。

后来武将做了吗

有人听劝解读书,但更多的人是不喜读书,天下诸侯贤明知书者,唯张永德一人而已。

即使赵匡胤对中层军进行教育也没用,我们人民子弟兵是实行全军教育,对军官要求是爱护士兵,有事长官先上。

全军要遵行八耻八荣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但宋朝的军队不行。

宋朝的军队是些什么人

地痞流氓、叛民、流民、饥民

在宋朝皇帝看来,五代十国造反作乱的人都属无业地痞之人,朝廷把这些人招募到军中,给他们厚禄,再用军纪来束之,但,使他们学会自爱自重。

最后再把他们困于阶级之间,让他们反去保护良民,这样天玉就能太无,再无百姓反叛。

也就是讲宋朝的军队跟历朝完全不同,唐朝士兵被称为长征健儿,唐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则是相反。

军队承担着消灭社会不安定分子的意义,其责任性高于抵御外敌的职能。

出于这样的目的下,到宋仁宗时朝廷养禁军七八十万,有用之人不满七八万。

这就是宋朝兵弱的原因,好男都不当兵了,你还想抵御外敌

天幕嘲讽的语气像巴掌一样打在赵匡胤脸上,他怒气冲天的同时又顿生委屈养兵安天下乃百代之利,怎么不是好政策

只是只是他也没想到宋仁宗时期禁军竟有七八十万人,而可用者不足七八万

现在朝廷禁军仅有二十万余人,个个都是精壮骁勇的好士兵,怎么会增加那么多

宋仁宗是他第几代子孙来着

从某些方面来讲网尽不法之徒充军,是个好主意,但赵1没想过除地痞流氓外,那些流民、饥民从哪来

天幕发出灵魂质问都是丢了续以生存的土地,及走投无路的百姓中而来。

百姓无田或者有小田者,过不下去

聚众造反,朝廷招安为军完美解决问题。

然后各方土地主及品官形势之家继续兼并小农田地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小农主活不下去就聚众造反,宋廷再次出面诏安收编,嘿完美闭环了不是

闭环的最后肥的是谁苦的是谁承担的又是谁

秦始皇非常难以理解宋朝做法,对于用军事取天下的大秦,良家子是横扫天下的重要士卒来源,后朝怎么能把军队当作收容所

刘彻aaaa李世民疯狂点头啊对对对,在他们两朝非良家子不能参军。

他们对比了自家参军条件及可得前程,忍不住齐齐轻叹“宋太祖为安民斩断了良民参军前程,否则怎么会让地痞流氓充斥军中”

但凡有利可得,百姓都不会说出好男儿不当兵的话。

两帝王越想眉头越是紧皱宋兵力不行,那他们边防怎么办

宋可是有敌国在侧的

各地地主谁来制

朝廷啊

赵匡胤认为富者连阡陌,是为国守财而已,兼并之财相比尔等也乐于输送给朝廷,毕竟这些都是赵家之物

天幕麻利地贴出一张我朝廷需要时你就得给钱的滑稽图,不得宋臣大骂就直接讲述下去

宋朝有个坑爹重役叫衙前,通常是选乡中最富者担任,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