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 各行祖师倒计时(8 / 10)

但民众表示你谁啊我们为什么要听你的

社会并不认同他们的话,所以他们的安利卖得并不好。

但无论是范仲淹提倡的家族共同体,还是程颐强调的男尊女卑地位,或者朱熹赞同的女子捐嫁妆给夫家。

但他们留下了意识形态上的基础,给后朝了极大的发展便利

太平公主气得大骂,自己不努力就盯着女子手中的仨瓜俩枣,还要不要脸

她气得很了,转身摇晃着母亲的手臂撒娇“母亲,快想想办法,别让大唐也变成这样”

武则天宠溺地摸了摸她头,点头应承“好好好,听太平的,大唐不变坏只变好”

见母亲应允,太平公主才开心地听天幕讲述。

而武则天则望着天幕陷入沉思没想到后世女子竟沦陷至此,难道女子真的无出路只能被迫受打压

不,不会,向来自强的她不认女人天生处于卑位,若女子真的天生位卑,那她女皇身份怎么来的

到元朝时游牧民族入驻华夏,他们实行的是继婚制度,即儿子可以继承父亲妻子,或是兄弟妻子。

因为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与中原截然不同,他们四处放牧居所不定,所以娶媳妇要花一大笔钱买断女子与娘家关系,因此女子被视为牧民财产。

元入中原后开始推行继婚制,以此保证士兵来源和财产税收。

但是汉人不愿意继婚啊

于是元朝对继婚年龄、婚姻等做出限制,如家中无适龄男子寡妇可以再嫁嫁妆好像不能带走,不确定,要是女子不愿呢

天幕贴出两个巨大的墨字守节

只要你守节就完美解决习俗不相融的问题,只要你守节朝廷会保护你,士大夫赞美你

而女子呢

收获一座贞节牌坊

这就是重男轻女最严重的时候,夫家给出一笔聘礼,从人沦落到高级货物,买断她今后人生

李世民忍不住叫屈“宋朝道德很好吗不见得呀”

他们哪来的脸骂汉唐

宋儒不是复兴儒学吗

他们怎么不看看儒家经典礼记

上面可是记载了,新妇持有个人财产并可在走出婚姻时随身带走。

你们咋不遵礼仪制度

唐太宗表示他不理解,并对大宋极为震撼

他侧脸对长孙皇后道“朕心烦大唐世家借婚嫁转财产之举,但朕也无打压女子之意,而是想压制世俗规矩,没想到宋倒对弱女子下手。”

实在不行以他下诏规定聘礼全交给新妇,将其称为嫁妆的一部分,看谁还兴重聘巨额嫁妆

不得不说父子同心,李世民没这么干,但他儿子李治可是下过聘礼归新妇,作为嫁妆的诏书,遏制风气的同时又让女子得利。

到了明朝时,咱们的朱重八天赋异禀,继承糟粕去精华全面发扬理学女子贞节观。

大明初立就下诏年轻寡妇守节二十年以上者,不仅可以获得朝廷旌表,其全家还能免除徭役赋税。

免除徭役赋税,多让人心动的利益,于是仅明朝一朝,史书上的贞节烈女传就达三千多篇,夫死妻殉死,未婚夫早死女子为不改嫁,甘愿截发毁容、宁丢性命不愿失节等等之举;

这些举动朝廷士大夫对她们大肆赞扬,表彰,必须表彰,不仅朝廷士大夫表彰,就连老天爷也要进行表彰

这是感动华夏伟大人物

没见着节妇死后身有白气缕缕,至夜消散,远山更有鸣声彻响三昼夜,此乃天地为之感动也

天幕语气像把刀确定白气不是怨气鸣响不是骂娘

刘彻从鼻腔里冷哼一声,语气讥讽“酸儒”

汉家追奉有过生育的妇人,鼓励女子再嫁,在他们看来有婚女子是有福气之人。

至于丈夫去世那是因为他承不福气,所以丧命

文帝之母原为魏豹夫人,最后晋升为国母。

他母亲王夫人,以再嫁之身入宫生下他难道没福气

看看仲卿去病成就,不就说明再嫁妇人乃是有福之人,宋倒好,竟然压制妇人不嫁,荒唐

到了大清甚至演变为搭台死节对妇人要节烈,不准再婚,法律鼓励妇人在丈夫死后自杀殉夫。

妇人自杀时,父母兄弟会搭高台,悬好绳索并设祭妇人,当父母公婆对台下下拜后,妇人上台自缢,待她气尽,鼓声大吹唢呐大响,这是喜事啊

贞节牌坊到手喽

秦始皇aaaa刘彻aaaa李世民aaaa朱元璋猛地拍桌,大怒“丧心病狂”

逼迫女儿儿媳自缢是人伦之事野兽尚有舔犊心,而后人竟愚昧之此,可还有良心在

天幕道出的搭台节死,让历代苍生失了声,如此无道之事竟被写入法律

后朝是何等人间地狱

所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了世俗对女子苛刻要求,贞节高于一切,女子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