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 各行祖师倒计时(2 / 10)

唐时期朝廷还是好佛道轻儒。

这种轻儒一直延续到北宋初期,儒学还是没有受到重视,科举虽然要考经帖,但考试重点还是以诗赋为主。

这也是为何宋词继唐诗之后,再现璀璨的原因之一,很简单科举要考

李白aaaa杜甫aaaa白居易等人探头哦宋词是怎样的璀璨

好奇

须知诗赋要年岁经养才能滋生出文辞,而宋词能与唐诗匹配,相必宋也是富裕长祚之国。

但北宋国情与唐又有不同,宋之前朝廷官员以外戚、权贵门阀家族为主,像隋唐开创科举,但官员还以举荐居多,庶民想要投身仕途,除了投贴自荐等方式外,还能从军争功实现阶级跳跃;

自从黄巢踏尽公卿骨、朱温大破甲第朱门破后,中上层文化塌陷,无法支撑朝廷

运罢,于是北宋时期的官吏来源变为庶民

黄巢,又是黄巢朱温,李世民暗自捏拳强忍心中杀气,但对天幕中的唐朝末路无可奈何,只能告诉自己他做得还不够,当努力治唐安国,不使安史之乱再兴

而踏尽公卿骨的语言让郑、赵、陈等世家却是猛地变了脸色,唐覆后他们家族也尽灭

窥见未来的各家家族脸色阴晴不定,顾不得天幕还是讲述,旋身回房提笔写信给其他家大唐绝不能亡国

大不了他们面对唐皇政令时,让步妥协保存家族,也比灭族好

庶民与权贵相比,他们家中无底蕴可学各类经义,诗赋虽好但不能治国,全民投身诗赋与国无利。

并且宋朝又以兴文教,抑武事为治国之策,要兴文教必须研究经义学问。

所以宋神宗时期朝廷取消经义、贴经、墨义,专以经文、论、策取士,走通经致用之法。

为何到宋神宗时期才改考试内容

原因之一是儒学解决了两个问题

1完成佛教复起挑战世界本源问题;

2重立三纲五常,建起新的道德秩序;

换句话说,儒学复兴成功

宋真宗以后的儒家自魏晋以后,终于能正面刚佛道两派,拿下建立社会秩序解释权,真正把以儒立国落到实处

天幕顿了顿补充一句打个比方,北宋初期的情况与咱们建国之初有些类似,国家民族三观该怎么重塑,民族之魂是什么课本要怎么编写来抵挡封建余毒。

这些问题就是北宋时期儒家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到宋立国近百年才真正解决

刘彻支着下颚,兴趣缺缺地听着天幕讲宋,近百年才落实以何策治国,有问题吗

他大汉不也是经几代人后,在他手中才确认儒皮法骨的治国之策

不过大宋以儒治国是真正的纯儒治国

刘彻抬起眼,闲闲地问丞相“后世以儒治国,爱卿觉得如何”

儒家出身的公孙弘嘴角一抽陛下你是想问儒家终于全面占据治国大义,臣开心吗

臣开不开心重要吗

但面对帝王之问,他还是老老实实回答“臣乃大汉臣子,汉威传八方才是臣之心愿”

听到他回答,刘彻欣慰地点点头“既然如此那通西域之事便由丞相主导吧”

打工人公孙弘深吸口气,拱手行礼“诺”

自佛教入华、道教成立以来,儒家就一直面临佛道思想挑战,其中又以佛教为最。

佛教带来了类似本性论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死后又要往哪去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

突然陷入沉默的秦始皇后世闲暇到思虑无形之事

他大秦历代目标东出、强国、一统天下,根本没想过不存在之物,于他们而言有时间想无形

之事,不如多考虑如何攻城夺池。

而如今大秦完成祖祖辈辈目标他目光落到案上成堆的竹卷上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后世皇帝有时间辩论佛法,他顶多抽空过问长生之方。

如此对比,就显得他政务太多不是好事

不,秦始皇压下心中自省,坚决告诉自己朕爱大秦,朕爱政事

而习惯了求事务的老秦人齐齐茫然额从哪来

额娘肚子里

额精魂会到哪去

回归黄土神怀抱哇

秦朝庶民好奇地望向天幕不过后人够大胆,竟然直接提死,难道他们都不避讳吗

这些问题归属于哲学范畴,也就是形而上学用理性解释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是什么,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讨论的物是什么一样。

但佛教不兴本体论,它结合华夏世俗传说,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等思想构建出佛教世界观,回答人从哪里,又要往哪去。

人体灵魂不灭,只会根据功德不断轮回的佛家轮回观;

如人死后入地狱阎王爷据生前功德评判来世好人世俗说法入人道享荣华富贵;佛教说法死后享受西方极乐;

坏人进入畜生消除罪孽,才有机会转为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