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棉布在汉末时期就卖到了西域。
到了大唐时,唐贵族又用上了被赞作像纸浆一样精细的布料印度平纹细布。
棉花在元明时期得到大力发展时,印度利用印度洋和印度沿岸港口为支点,建起以印度为中心,连接欧亚非城市群岛的世界贸易型体系
天幕展出一张世界舆图,神迹特意标出多条航线的出发点印度坎贝港口、卡利卡特港口,其航线丰富令人咋舌。
最西方销至威尼斯、君士坦丁堡;最东则到华夏广州、东海;贸易范围涵盖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板块
某个老学究对着天幕锤胸痛叹老夫自诩学富五车,知天下大事,没想到天地竟如此广阔,吾乃井底之蛙也
旁人凑笑
“如今你以观天下舆图,老夫子是否还是井下蛙
滚开老学究啐了他一口,怒骂道“竟敢消遣老夫,不当人子”
周围人见了都笑了起来,他们不懂天幕讲述,只觉得眼前的热闹更吸引他们。
唐
马上打天下的李世民凝望天幕半响,突然轻叹“相比咱们,印度位置太好了。”
难怪天幕提印度为中心,它正处于东西欧亚非大陆之间,完全可以利用海路将物品销各方。
他微微思索几息后,转头与房玄龄等猜测“后人会不会提及户外跑图大师玄奘”
依天幕之言,玄奘大师似乎很了解西域诸国。
那他是不是户外祖师爷
神迹为他们展现了世界,但西域详情还需要玄奘讲述。
他已决定明年拿下东突厥后,立马派人在西域蹲守,务必第一时间拿到跑图大师的旅程记录。
只不知玄奘大师何时归来。
按时间线看印度棉花外传的时间足迹如下
印度棉花向东传南宋时期传于华夏15世纪东传小日子;
具体路线为从印度巴里加扎巷乘船经过马六甲,到越南南越、两广等地进入中原。
印度棉花向西传11-14世纪间传于阿拉伯半岛15世纪传至欧洲;
而非洲棉则是走路陆,在南北朝时期,经丝绸之路到达西域今新疆区域
唐
南北朝时期
李世民一愣,他转身问李百药“卿可知棉花记载”
他登基后就与群臣共修史书,其中北齐史是李百药完善,不知他是否见过记载。
若没有他皱了皱眉,得找进宫询问。
李百药目露思索,几息后启禀道“史料曾记载齐和帝曾用棉布做帝王龙袍,因新料与惯例不同,被史官详细记下。
或许此绵布就是后人口中的棉布。”
见陛下沉吟,一向不插手朝政的长孙皇后突然道“那是白叠棉花古名。”
她说着取下头上金钗,将其扭转开露出填充的白色云絮,递到李世民怀中“这就是棉花。”
大唐首饰多用金银,为减头饰重量,匠人会用白叠塞入其中,既轻盈又不使首饰失了文雅。
李世民小心地取出云絮,细细观之可惜他对织物一道实在不了解,只好颔首道“既然如此待天幕结束后,命人寻找此物。”
非洲棉在唐时就在西域进行种植,到唐玄宗时期棉花开始移向中原。
但此时的棉花大多数用于观赏,其原因有三
1非洲棉质量不行,纤维短、棉桃小产量少;
2贵族不需要,平民不知道有此物;
贵族有皮毛、丝绸、羽衣等物品遮寒保暖,所以不需要花费心思去培育种子,而是将它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放到园林中欣
赏;
3外来品种本土化;
任何物种引进都需要本土化,如棉花对光照需求量非常大,生长期及接蕾期间对土壤水分也有要求,并且在种植期间,也要考虑到如何避免土地地力流失等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时间人力来重复驯养完成,但因原因贰及棉种本身质量等因素,非洲锦最终被华夏抛弃,改种印度棉
王二狗听到缘由时,拉着身上破旧烂衫大哭起来“俺爹就是被冻死的,要是不这棉花俺爹是不是就能活下去”
周围人都红了眼,每到冬天村里总会冻死几个,原以为是他们命不好,结果是当官的身体民恤,宁愿把救命的东西拿来当花赏,也不愿把种子给他们。
呸”王二狗怒吼“当官两张嘴,没一张是好嘴,狗日的都该死”
说罢又恶狠狠道“他们不愿意给俺们种子,俺自己去寻”
“二狗,俺跟你去,寻得种子让家里不受冻”
而各朝君臣则是怒斥天幕“胡言乱语朝廷怎么不重视天下黎民了”
说罢又急忙安抚天下黔首,避免民变发生特别是天幕点名的唐玄宗。
李隆基深深地吐出口气,冷静地下诏“传令各州,召寻种勇士与朝廷共赴西域寻种。”
至于非洲棉棉种好不好的问题先安民心再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