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6 章 (内容有修改)(4 / 6)

为朝中重臣对李泰不尊重,立马召房玄龄等人质问,结果又不得不在魏征据理力争下,承认自己因私忘公。

然后他又还想想让李泰入住东宫之西的武德殿

闭眼的魏征再也忍不住,高呼“陛下,臣要谏言”

李世民见他诤诤神色,不由脸皮一抽朕不想听。

他不愿听但魏征仍要直谏昔日武德殿为刺王李元吉住所,且陛下即位时在此殿听政,陛下是要太子与四皇子相争吗”

难道陛下要再次上演谋夺之变

话刚落音满殿寂静,魏徵话外音李世民怎么不懂,只是天幕讲是未来的李世民,现在的他又怎么知晓当时的自己想法

且朕宠爱青雀李泰,只是想让他过得好些,并无动摇承乾根基之意。

李承乾有崇贤馆,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就令李泰别置文学馆。

李承乾命颜师古注汉书,贞观十二年,李泰着人修撰括地志上呈唐太宗。

李承乾足疾难以行走,李泰腰腹肿大,唐太宗就准许他乘坐小轿到朝会。

很难形容唐太宗宠爱李泰的行为,特别是贞观十年后李泰的宠爱,似乎掐着李承乾的出格放纵的时间。

贞观十二年,李承乾多打猎废弃经文。

结果被太子左庶于志宁撰谏苑书谏。

到贞观十四年,李承乾在自毁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宠幸太常乐童,见对方长得美善歌舞,为其取名称心。

唐太宗知道后,大怒杀了此童,最后被李承乾认定李泰告密,深恨之。

称心死后,李承乾痛悼不已,在东宫建造衣冢坟,他在坟前徘徊流涕以申哀悼。

甚至彻底放飞自我,学起胡人打扮,设穹庐在东宫牧羊,模拟自己是死去的突厥可汗,该举办何种葬礼

嗯刘彻不解,都是从太子过来的皇帝,刘彻倒能理解唐太子宠幸乐童缘由,但不明白唐太宗为何要杀他

太子喜欢就喜欢,逗趣缓解心中压力而已,值得大惊小怪

他懒懒地将自身重量往后靠,眯着眼盯着称心二字轻笑给乐童取名称心

唐太子平日是有多不开心

为什么李承乾会变成这样

先提他身处的大环境贞观初期唐太宗即位后,君臣对唐国祚长久,是比较忐忑不安。

历睹前代,自汉以后四百余年混乱分裂,权更迭纷繁,国祚鲜有长久者。

唐代隋立,隋发展到宋前人口高峰时期,国度繁荣富强间,顷刻转为大厦崩塌,举国变得血腥调敝。

唐国祚能不能长久,是恒在唐君臣面前的关键问题。

所以身为唐太子的李承乾,他的责任不仅仅是延续大唐国运,更是要打破隋朝魔咒,建起如汉那般的长寿国度。

毕竟隋朝接任者是才高志大的隋炀帝,谁见了不害怕

天幕跳出一个小人,昂首挺胸地现出几个字小小肩膀撑起大大的担子我李承乾真是行

而唐初群臣皆落下泪来隋文帝文治功绩灿烂,也架不住二代不气啊

他们都亲身见证大隋繁荣,到天下调敝,他们怎敢掉以轻心胡乱治国

对太子培养又怎能不重之又重

基于唐延续的期望,唐太宗前后拜孔颖达、李百药、于志宁、张玄素等14位大臣为东宫辅臣。

并仿造的是西汉保傅制度,让他们贴身教诲,随时辅助,动静劬劳

天幕语气微观崩溃14位辅臣中,仅6人没有履行过职责,如魏征、房玄龄等。

且不提这些名臣学识如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谏言特别厉害,也特别希望大唐国祚绵长,让天下安稳,不复隋朝山河破碎。

因此对李承乾是寄予殷切希望,但问题是教化育人不等于犯颜直谏啊

贴身劬劳,这句话朕熟,刘彻一拍大腿,唐太宗你怎么想的

学高祖管教惠帝之制

为什么不学朕父皇

难道朕父皇的教学方案比不上高祖

即使不学父皇,学你偶像文帝也行啊

怎么要学高祖教出个惠帝

刘邦伸了个脑袋唐太宗居然学乃公哇

再怎么也不能把唐太子作当唐太宗劝谏啊

贞观十年之前,李承乾对于各师长尊重礼遇,与他们相处融洽。如少师李纲死后,唐太子还亲自为其立碑,以示师生情谊。

贞观七年,李承乾与太子右庶孔颖评论古事时,还让其撰孝经注疏,向天下宣扬孝道。

贞观十年后,各名臣对其谏言程度堪称恐怖

贞观十二,太子左庶于志宁见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生活奢侈日甚,劝诫无果后,撰谏苑二十卷讽之。

结果唐太宗赐帛五百匹,一斤黄金。

贞观十四年孔颖达见唐太子不循法度,每每犯颜进谏,唐太子后期严恶学习儒家经义。

结果唐太宗赐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