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2 / 3)

淡,“你又去看他了”

朱标讷讷点头,道,“刘先生留了几句话。”

朱元璋重新拿起奏折,不甚在意,“他说了什么”

朱标仿佛受了什么大刺激般,魂不守舍。

朱元璋稍扬起声,“标儿”

朱标猛然回神,他踌躇良久道,“刘先生称,今岁,将有地动,将有干旱。”

朱元璋豁然起身,片刻后,喝道,“胡扯”

他疾步走到殿中央,“来人,来人,立即把刘基给朕带过来”

帝王谕令,谁敢轻忽

御前侍卫紧急出宫,连拖带拽把年迈衰老的诚意伯“请”进了宫。

刘基逆光而来,他佝偻着背,一步一个咳嗽,最终伏跪于地,“老臣参见陛下。”

朱元璋缓缓踱步到他跟前,居高临下,“地动,干旱”

龙颜淡淡,

可在其中的人,只觉寒风扑面,冻彻心扉。

刘基仍然以头抢地,“老臣命不久矣,唯有最后一卦,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朱元璋轻掀唇角,不为所动,“朕凭什么信你”

刘基又是一连串的咳嗽,“唯有来日,可见分晓。”

象纬之事,谁人能证

又有谁敢半点不信

朱元璋龙目微阖,良久,道,“送诚意伯回府。”

又是良久,“再遣一名御医前往。”

乾清宫再一次静谧无声。

朱标似乎从震惊中缓过神,“爹,我们还有时间,我们可以提前修建水库、水渠”

朱元璋仰头靠于椅背,面目稍显怆然,“标儿,你可知天下人会如何看朕”

朱标稍顿片刻,“每朝每代皆有天灾,可唯有您掌权时,得刘先生相助,提前预知,有做准备的时间。”

他上前一步,道,“这不正是天意对您的认可么”

炭盆微红的火星子,燃起轻微的噼啪声。

朱元璋神色稍缓,他缓缓直起背,片刻后,恍然大悟,“言之有理”

这是个既符合逻辑,又合乎情理的完美说辞。

或许,他的威名也会更甚从前

帝宣诚意伯,又予圣恩,遣御医为其看诊之事,在朝野掀起巨浪。

尤其诚意伯刘基的政敌,韩国公李善长,以及右丞相胡惟庸,两人连夜于李府会面。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竟还有人能逃得过朱元璋的屠刀

胡惟庸眉头紧锁,“老相国,倘若刘基起复”

那首当其冲要倒霉的,除了他这个现任右丞相,没有别人。

李善长很淡定,完全没在怕的。

首先,刘伯温能不能起复是个问题。

其次,他有亲生女儿在后宫,唯一的儿子又将迎娶皇长女临安公主。

从哪方面算,他李家都算是皇亲国戚,还是圣眷正浓的皇亲国戚。

朱重八性情残暴,可对亲戚向来会留些余地。

至于刘伯温,算那老小子命大

李善长捋着胡须,“你也勿须担忧,以老夫对”

他抬手指指天,“他的了解,刘伯温没有起复的可能。至于这回,估计是太子和皇后娘娘在后周旋。”

胡惟庸仍然忧心忡忡

他是洪武三年经由韩国公推荐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而非皇帝起义时的近臣,更无开国勋贵皆有的丹书铁券傍身。

刘基哪怕是伯,到底也比他资历深厚。

再有,太子与皇后也都助他。

洪武八年七月,天气格外炎热。

年初,皇帝和太子不顾国库紧俏的事实,非要修建什么水渠、水库,没个理由不说,还把

京师驻军都派了过去。

水库、水渠确实是利民之举,可有必要在半年内修建完成么

文武百官是想拦都拦不住,毕竟开国皇帝,既强势又专政。

这好不容易水渠、水库修完,第一年正式耕种的早稻也取得了比预测更好的收成。

皇帝突然又命驻军来回在城中巡防,言称将有地动来临

地动,那是开玩笑的么

胡惟庸看御座之上的皇帝,跟看傻子的似的。

历朝历代,哪个想留青史的明君,敢把自己跟地动这等天灾扯上关系

真是草莽出身,没有半点君之素养

以及那么大的事,是不是该跟自己这个丞相商量商量

朱元璋高坐龙椅,瞥眼乱哄哄的臣子们,一锤定音,“朕意已决,无须再言,否则,拉出去斩。”

还不想死的众臣们“”

或许,真有地动

倘若真有地动,那皇帝此番作为倒是能广纳民心。

洪武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天灰蒙蒙亮。

史书记载的地动之日,清晨,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景。

昨夜,朱标翻来覆去,难以安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