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骑射实在拉胯
第三名是郭翀,他也是骑射科严重拖了后腿。
常乐在脑海里调出两人资料,原历史里,吴伯宗和郭翀都是有名的才子。
他两还有段极有名的“趣事”。
吴伯宗自幼聪敏,乡试第一,得中解元,会试第一,得中会元,至于后来的殿试
本来郭翀是殿试第一,可他面目略有瑕疵,直白来讲就是有点丑
朱元璋觉得他大明朝的第一位状元必须才貌双全,于是任性地点了同样表现甚佳,容貌英俊的吴伯宗为状元。
至此,吴伯宗三元及第,得帝亲赐冠带袍笏,被称为“明开科第一状元”。
而郭翀抱歉,他只得了个榜眼。
古代榜眼也很难得,可到底是第二名,郭翀向来以第一人自诩,这样的第二名,于他而言更多的可能是屈辱。
常乐轻啧了声,朱元璋着实是很任性。
看过前三名,常乐开始寻找自家弟弟的名字,常茂荣获算学、骑射科的第一名。
他也只参加了这两科的会试,常茂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完全没把精力浪费在别的科目。
算学、骑射两科的第二名都是朱棡,而嚷嚷着要夺骑射科第一名的朱樉,位居第三
得知自个成绩的朱樉气炸了,他竟然输给了两个弟弟,朱棡和常茂的年龄都比他小。
常茂也就算了,平时在国子学练习时,两人互有输赢,朱棡算怎么回事
他什么时候骑射那么好了
还有,他科举都能得个总评第一,为什么通不过率性堂的考试
骗子,大骗子
朱元璋特意把两个儿子叫到乾清宫,猛烈地称赞勇夺魁首的三儿子,至于啪啪打脸的二儿子
他随手检来根鸡毛掸子,就要履行父亲的管教之责。
朱樉又委屈又伤心,弟弟伤他心,老爹伤他身。
朱棡也很无奈,他身为好弟弟,总不能先于哥哥毕业,那叫哥哥的脸面何存
至于科举总评第一,他只不过是想试试自己的真实水平,谁能想到轻轻松松拿了个第一呢
哎,有时候太聪明,也是种烦恼哇
洪武四年三月,会试总评前两百者、单科前二十者进宫参加殿试。
古往今来,殿试向来只考策问,可朱元璋不一样,他别出心裁,考得是农桑
谁能想到殿试考农桑
反正很符合朱元璋的出身。
国子学诸生很开心很兴奋,他们每年必修农桑。
各地举子瞬间变了脸色,农桑那不就是种地么,他们怎么可能会种地
虽则在洪武二年时,朱元璋曾下诏令各地兴办郡学,课程照搬国子学,可真正落实的却仅有极少数的地方。
再者,许多的读书人自持身份,压根瞧不起农桑之事。
没什么意外的,朱棡在殿试过后,依然是总评第一。
而真正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名吴伯宗,以及第三名郭翀,他们不愧是原史中的状元和榜眼,竟对农桑之事也信手捏来。
吴伯宗笑意浅浅与郭翀对视了眼,他们自对方眼中看到了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
自国子学设立农桑课以来,吴伯宗和郭翀便敏锐地察觉到朝廷的侧重方向,他们有意识地加深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那再学个种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更何况人吃五谷杂粮,当官的也得吃,没有种地的百姓,谁都得饿肚子
除去他俩和国子学诸生,其他人的殿试成绩都很不理想,排名比原来的退步许多。
可朱元璋还挺高兴,约莫可能至少没有全军覆没,以及朱棡狠狠给他挣了个脸面吧。
朱元璋乐呵呵亲赐朱棡独属于状元郎的冠袍带履后,又极是可亲地关心榜眼、探花,以及各科第一名。
总共也没几个人,很快轮到了算学第一名的常茂。
朱元璋笑眯眯赞道,“没想到茂儿不仅武艺出众,连算学也极有天赋。”
常茂很谦虚,“微臣并无算学天赋,全赖家姐所授之法。”
朱元璋看眼自家太子,轻飘飘发出个疑问词,“哦”
常茂献宝似的,从自个左右两边的袖兜里掏出五六本装订成册的书。
那书有点厚度,也不知道他怎么藏得,事先竟无人察觉。
他举着书,自豪道,“此乃家姐特意为微臣所作的算学书。”
朱元璋又看了眼自家太子,崔公公得了指示,取来所谓的算学书,递给站在御案左侧的太子。
朱标翻开后
一个字也没看懂
他淡定地合起书页,问道,“常茂,你可愿意留在国子学教授算学”
常茂“啊”
朱标“当然是暂时的,教出一批学生即可。”
常茂抓了抓后脑勺,小心道,“殿下,我想立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