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不光杨见春懵了,连双胞胎都看向了温拾,不明白温拾这是想干什么。
温拾掏出一份文件,是他昨天晚上琢磨出的教培机构起步运营计划,放到了杨见春面前,“这是我对教培机构的一些个人理解,你可以结合对社团的管理经验看一看,这样的想法可不可以尝试一下。”
杨见春耐不住好奇,伸手接过翻看起来,温拾的计划书写的不是那么高谈阔论画大饼,第一步就想征服整个京市的中小学。
他很实际的举例了以杨见春的社团目前对接的学生群体画像,来找杨见春介绍家教的,往往都是离京师大学不远的初高中学生家长,就这几所初高中的学生量而言,已经足够养活一个中型的全学科教培机构,里面的利润肉眼可见的大。
机构想要运行,自然不能像杨见春这样,一塌糊涂地对接老师和家长,时不时就出现一个期末月的空档期,肯定要有规章制度来约束,维护老师和学生双方的权益。
“这是想开一个校外学校吗”杨见春粗略翻完,温拾这想法实在是超出他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承受范围,但仔细看完,他似乎觉得温拾说的有点在理,这种课外辅导班,好像真的很挣钱。
就像温拾在计划书里提到的,机构按课时费收钱,给老师按课时费开具薪水,如果让老师开设力所能及范围内的班课,一次课对接更多的学生,那钱也比一对一的家教更多。
周斯年也夺过那几张纸翻看了起来,温拾还举例了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点明需要家教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而不会越来越少,这是个能牟取巨大利益的新兴行业。
“真的会有那么多需要家教的学生吗学习特别差的才需要补习吧一般能跟上的,谁会想在校外继续上课”周斯年小时候,压根没有找过家教。
“会有的。”温拾认真点头,“而且,将来不止学习差的孩子需要课外班,学习好的也会需要。”
这也说不清是不是教育在畸变,只是这条赛道上就是肉眼可见越来越卷,从只有学习差劲的需要课外班拯救,到学习还行的也去补习让功课更上一层楼,再到学习顶尖的都要找家教提前预习反复查漏补缺。
上课外班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对课外辅导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没错。”这点杨见春深有同感,他天天对接那么多家长,现在上赶着来找老师补习的,其实很少是那些差到极致的劣等生,反倒有些偏科的中等生和需要提前预习的优等生家长更多。
学习不错的,反倒更加重视成绩。
“那这个开设班课是什么意思家教不都是一对一的吗”周斯年又指着一行发问,“这不会让学生不满吗”
“在学校的讲堂上,老师可以一对多,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相应的,班课的课时费会比一对一更低,但学生多了,整体来看,老师讲一节班课的利润是比一对一更高的。这样,也是让请不起一对一家教的学生可以接受课外的辅导。”
一对一家教价格高昂,一节课就是普通工薪阶层一个月的薪水,一般人家根本请不起这样的家教老师来,因而其实补课这件事在如温拾这样的升斗小民群体中,尚且并不流行。
“但这需要不少启动资金吧”杨见春放下计划书,他有些心动,也知道这是能挣钱的门路,温拾能这样直接告诉他,简直叫他拨云见日,但,杨见春掏不出这前期的成本。
杨见春家里是书香门第,父母都是老师,老师嘛,一个月就百来块的薪水,虽然算是中产阶级,却也不到大富大贵的程度。
他上了大学做家教这两年,口袋里攒出大几千,但这钱,怕是连温拾那计划书上的写字楼场地都租不来一个月的。
“没事,只要你愿意,会有人投资的。”温拾笑出一个梨涡来,一副有底气有靠山的模样。
这投资的人,自然就是宋庭玉了。
昨儿晚上临睡前,五爷先一步看到了温拾的计划书。
明明都已经到点儿躺上床了,温拾却突然正襟危坐晃晃宋庭玉的胳膊,“宋先生,先别睡,有事和你讲。”
宋庭玉还以为是什么样的大事,也翻身
坐了起来,只见温拾掏出了他手写的计划书放在宋庭玉眼前。
五爷是港湾人,温拾想做的这教育机构,港湾早些年就有,除却传统学科还有出国辅导。
那些课外班大多规模都很小,一两个老师就撑起来一整个机构,所以辅导的类目也都很局限,国语就是国语,算数就是算数。像温拾这种狮子大开口,一口气准备请几十位老师,把中小学全科目通通包揽的,宋庭玉第一次见。
但有些东西,五爷看一眼就知道是挣钱的。
只要内地的高考制度不改革,温拾计划书上说的东西,十有八九都会成真,不愁不赚钱。
“你怎么突然想到这个”温拾突然像是打开了赚钱的任督二脉一般,让宋庭玉很难不好奇。
“不是我,是斯年和斯言的同学,兴办了一个差不多的社团,”温拾把杨见春的事跟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