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乾熙十八年,恒寒气候不远了(3 / 3)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6133 字 2023-05-19

和从海外引进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就是为了应对将来必然会发生的天灾。

否则,饥民就只能啃树皮、吃土,吃一切能吃的东西,甚至易子而食。

大旱之后必有蝗灾,据明清史料记载,全国各地干旱记录不在少数,但记录更多的却是蝗虫的灾害以及朝廷对蝗灾的赈灾记录。

不仅如此,在粮食贵乏的情况下,人们会与老鼠争夺食物,于是又有染上鼠疫的危害。

据记载,崇祯年间,大明发生的数次鼠疫直接导致上百万人死亡,甚至连守卫京都的士卒都被鼠疫所侵害,士卒们都跌三倒四,数十人防守的地方只有一人把守,鼠疫的危害不可谓不严重。

除了这些,还有地震。

历史上,终明一朝,有记载的地震就发生过四百一十八次,平均八个月发生一次地震。

雪灾、旱灾、地震等天灾所造成的后果是大明境内的部分地区粮食从欠收到绝收,使得百姓在恶性循环下生活更加困难。

这些一切的一切,皆是小冰期干旱特征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总之,接连不断的灾难发生,导致当时赤地千里,十室九空,众多的百姓成为了小冰河时期的牺牲品。

而明朝的农民起义大部分都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被逼的走上造反之路。

历史上的李自成正是因为朝廷为了应对小冰期,大量裁员,结果丢了工作,无路可走才开始造反的。

朱高煦不会傻到去靠红薯与土豆,帮助大明百姓渡过恒寒气候所引发的天灾劫难。

极寒与干旱来临之时,红薯与土豆同样也会减产。

他在大明境内积极推广这两种高产作物,为的是培育出更加抗寒抗旱的品种,提高应对小冰期天灾的胜算。

他兼并扶南半岛,也是这个目的。

扶南属于热带气候,全年高温,小冰期虽然会影响扶南,但总体上来说并不大。

只要把扶南开发成大明的粮仓,那么他朱高煦与其后世子孙带领大明臣民渡过小冰期的胜算便能超过七成

所以,别说派四位大将镇守扶南,就是派六位、十位,朱高煦也在所不惜。

当然,到时候对外发动战争,也是应对天灾的一种手段。

历史上,到从十六世纪开始,一直到十七世纪的欧洲大饥荒,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冰河时期所致。

而一旦一个国家内部饥荒,就会想着向外拓展土地,获取新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源。

这时欧洲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开始了对世界各个殖民地的掠夺。

朱高煦自然不会傻到硬抗,他将会在有生之年,把能封出去的儿子都封出去,同时在海外关键之地派大将世镇,如两孟由张辅、朱能世镇之故事。

到时候,大明本土扛不住了,还可以把人口往海外转移。

注1“小冰期”的天气转冷实际上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明清小冰期”的天气转冷实际上从洪武年间便已经开始出现,至明朝中期开始,气候开始保持“恒寒”,而这种寒冷天气从清初开始逐渐好转,但一直到光绪六年以后,气候才开始再度逐渐转暖。,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