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真乃仙种也(2 / 3)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6034 字 2023-05-19

“亩产上万斤”

朱棣、郑和皆心头一震,像是在听朱高煦吹牛一样,有些不敢相信。

朱高煦信誓旦旦道“即便是贫瘠之地,种植普通的南瓜,每亩也可以收获三千斤左右”

“真乃仙种也”

郑和惊叹道。

他本能的选择相信朱高煦的话,毕竟在朱高煦指点之下,墨巧司这几年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简直不要太多

比如,自行车、杜仲胶、香皂、千里镜、水银镜等等,有许多过去存在于神仙传说之中的神奇之物,都在朱高煦的指点下被墨巧司发明创造了出来。

若不是许多东西的实用性还不够稳定,恐怕皇家商行早就为朱棣赚到了足够修建两座新皇城的钱了

在郑和的潜意识里,朱高煦可以比肩鲁班,若他第二次出海回来之后,能顺利把仙种带回大明,那么数百年之后,朱高煦很可能会被后世之人尊崇到比肩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地步。

因为朱高煦指点他找到“仙种”的功绩,将会福泽百代、千代,乃至万代的华夏人

“高煦,朕有些好奇,为何偏偏是你从古籍之中发现了这些海外的作物莫非,这是天意”

朱棣非常诧异朱高煦竟然能从古籍里翻出来那么多的东西。

可惜朱高煦没法解释。

其实朱高煦很想把他穿越者的身份告诉朱棣。

不过,朱高煦觉得眼下还不是时候,他再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向朱棣坦诚一切。

可能是十年之后,或者二十年之后,也可能是朱棣临终之前,恰逢两人诀别的时候。

“父皇有所问,儿臣不敢不答。”

朱高煦恭声道“儿臣之前查阅历代研读山海经的古籍,从中推演画出了大九洲舆图,同时也从那些古籍里得知了海外大洲上生长着一些与我中华不同的农作物。”

“由于不确定这些记载的真伪,故而上次郑和出海之前,儿臣没有向父皇提及。但郑和首次出海回来后,确定了大九洲舆图的准确性,因此儿臣觉得郑和第二次出海的话,可以试着去寻找古籍里记载的那些农作物。”

“你有心了。”朱棣颔首道。

顿了顿,他望向郑和道“郑和,你此次出海,责任重大,务必慎重”

“微臣懂得,请陛下放心,微臣一定慎之又慎。”

郑和躬身道。

此时朱棣已走出狂热,头脑恢复清明。

他转过身,伸出右手拍在郑和左肩上,沉声道“郑和,绕大地航行一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需要探索航线,朕估算用时不会低于五年,但朕多给你一年的时间,六年之后,朕希望能见到玉米、甘薯、南瓜等海外作物。”

“微臣领旨,谢陛下恩典”

郑和当即屈膝跪地,给朱棣磕了一个头,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跪拜大礼。

“朕准你三天假,回去好好想想航线的事,正所谓集思广益,你这次可以多招募一些有航海经验的老手。”

朱棣接着吩咐道。

“谢陛下。”

郑和俯首再拜道。

朱棣道“你先下去罢。”

“微臣告退。”

郑和躬着身退了下去。

目送郑和离去之后,朱棣转过身,用眼神示意朱高煦坐下说话,随即接着说道“朕打算把京师迁至北都,你怎么看”

永乐元年三月,礼部尚书郑沂等官员上奏,称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太祖皇帝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于是,朱棣大力擢升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都,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都,被强令迁入北都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

“父皇,儿臣觉得可行。”

朱高煦恭声道“不过,若此时就迁过去怕是不太妥当。一是原王宫规模不够,二是从江南转运粮食过去路途遥远,费时费力,三是北方还有游牧部落未肃清,四是东北还有未臣服的女直部落。”

“那你认为什么时候合适迁都”

朱棣觉得有道理,认真的问道。

朱高煦答道“一是新都城建好,二是肃清北方与东北的不服势力,三是河套地区与辽东地区出产的粮食除了可以满足本地需求外,还可以供应北都上百万人口之需。”

“而营建新都、肃清不服、扩大垦田量这三件事可以同时进行,结合我大明如今的综合国力,儿臣觉得,十年之后,差不多就是迁都的时候。”

“嗯,言之有理。”朱棣抚须道。

永乐三年,十一月初三。

“今天早朝,朕要讲三件事。”

朱棣端坐在金台之上,俯视着堂上一众王公大臣,高声说道。

“第一件事,营建新都城。朕打算把京师迁往北都,因此朕要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巍峨宫殿,来彰显我永乐盛世之辉煌。此事,交由户部来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