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累出病了(五)(1 / 2)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2944 字 2023-05-19

朱高煦口中的“丹溪先生”乃是前元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人朱震亨,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们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震亨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他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华夏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字原礼的戴思恭,正是朱震亨的真传弟子。

洪武年间,戴思恭被朝廷征为正八品御医,授予了“迪功郎”的官职。

由于他治病疗效特别好,朱元璋非常看重他,曾派他为晋王朱棡治愈了肢瘫的病症。

历史上,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患病久治不愈,迁怒于御医,下令逮捕医官,唯独慰勉戴思恭说“你是仁义人,不要怕。”建文帝即位后,将诸多侍医治罪,唯独提升戴思恭为太医院使。

由此可知,戴思恭的医术绝不在张逸仙之下。

之前朱元璋生病期间,朱高煦与朱棣习惯找张逸仙,是因为张逸仙知道许多内情,如朱标、朱允炆的顽疾, 也清楚朱元璋的病症。

朱棣不愿意用张逸仙, 是不希望对方知道他的隐疾,这才把御用太医换成了太医院的院使戴思恭。

太医院设有院使、院判和吏目负责管理,余下设有御医、医士负责具体业务,其中御医也担任部分管理职能。

院使又称太医院掌院院使, 为太医院最高长官, 设一名,官职在三品到五品, 不同时期有变动。

院判为副长官, 设两名,至于吏目的数量不定。

但凡能够做到院判的人, 都是资格很老的医学世家子弟。

至于能胜任院使之职者, 不仅要精通医术,还要会揣摩上位者的心思。

如今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戴思恭,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察言观色,且德高望重的医界宗师。

朱高煦听闻是他曾见过数次面的戴思恭, 便追问道“爹的病情, 戴院使如何说”

“戴院使说俺患病已近十年, 治愈的可能性不大, 既然膝下已有三子五女, 且宽心便是。”

朱棣丝毫没有为他的隐疾而感到难过, 反而意味深长的望着朱高煦道“戴院使建议俺给你小子多纳一些姬妾, 尽快为咱家开枝散叶。”

说到这里, 他瞅着朱高煦问道“你是五个月前娶的太子妃, 为何迟迟不见她的肚子有变化”

朱高煦苦笑道“爹,孩儿这几个月一直忙于政务, 以后会抽空多陪陪李氏。”

“以俺看,你才是累出病了, 得找戴思恭给你瞧瞧。”

朱棣一语双关的说道“去寻戴院使罢”

“孩儿告退。”朱高煦躬身道。

由于太医院并不在皇宫之中,故而朱高煦要想去太医院寻年纪大的戴思恭, 还得出宫一趟。

平时,院使、院判要率所属医官, 各以所专之科, 分组值班,次序更代,随时恭候传唤,称为“侍直”。

其中在宫内值班者, 称“宫值”,值于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

在外廷值班者, 称“六值”, 值于外值房。

此时太阳虽开始下坠,但如今是七月份,距离天黑至少还有一个时辰。

于是,朱高煦换了一身衣服,喊上韦贤、赵俊臣,带着十几名护卫,乘上马车后花了两刻钟的时间赶到了太医院。

“拜见太子殿下。”

朱高煦进入太医院之后, 众多当值的医官、医士连忙迎上来见礼。

“免礼。”

朱高煦见人群之中并没有满头银发的戴思恭, 便开口询问道“戴院使可在”

一个年近五旬的御医恭声回道“启禀太子,院使因年岁已高, 退班后常住在后院偏房。不过今日他退班后,被金陵书院的梅博士请到书院授课去了。”

朱高煦闻言,侧目朝旁边的赵俊臣看去, 吩咐道“你奉我口谕,亲自去把戴院使接回来。”

待赵俊臣领命而去,他便回过头,望着刚才那位说话的御医道“你是何人”

那名鬓角中带着几缕银发的御医恭声答道“臣是常州府武进县仪真人蒋用文,两年前经戴院使举荐被今上选为御医。”

朱高煦听了蒋用文所言,不由得对其高看了一眼,当下吩咐道“前面带路,我去戴院使住处一观。”

“是。”蒋用文恭声道。

太医院的后院是一个笼统的叫法,实际上除了第一进的院子算前院,后面第二进、第三进的院子都算后院。

其占地范围之广,远远超过后世一个普通县医院的面积。

因为太医院严格来说并非是一个专门给皇室诊病的大型综合诊所,而是一个自成体系涉及医政管理的医疗机构。

太医院除了负责储备医生, 还要储备药材,有三个下属机构, 分别是负责储存和管理药材的“生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