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2 / 2)

民的访问。

洋洋洒洒写了大半本杂志。

《当代歌坛》打响了第一枪,接着,最新一期的《音像世界》、《通俗歌曲》杂志也报道了北戴河音乐节。

然后。

香江的《明报周刊》,宝岛的《联合报》也提及了12月的这场内地摇滚乐盛事。

港台媒体报道,稀奇又不稀奇。

在几年前,很多港台媒体都跟风报道过内地摇滚乐,那时候,更多是一些立场问题。

毕竟。

摇滚乐象征着反叛精神。

在内地诞生摇滚乐本来就是一种很不可思议的事,不过,新鲜劲过去,又恰逢内地摇滚乐沉寂,这两年,港台媒体已经很少报道内地摇滚乐。

只是偶尔能看到。

大部分还是跟李杰和崔建有关。

这一次,几万人的音乐节又让港台两地感到震惊。

宝岛那边稍好一点,好歹面积大一点,有两千多万人,香江那边面积小,人口又少,看到几万人规模的音乐节,真的震惊了。

他们当地的摇滚音乐节才多少人?

几千人的规模,了不起上万人,因为这里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摇滚乐只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

摇滚乐在宝岛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

李杰的那张《世界》,如果不是流行侧,销量哪能突破百万张?

最令李杰惊讶的不是港台媒体的报道,而是《青年报》刊登了一则【北戴河音乐节纪实】的通稿。

虽然中间夹杂着不少批评,比如留下了很多垃圾,厕所堵了,以及一些安全隐患。

但它报了。

不止是《青年报》,后续《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金陵晚报》等等发行体量颇大的报纸都对这场音乐节进行了报道。

如此大规模的报道,绝对是不同寻常的,罕见的。

那些嗅觉敏锐的人明显察觉到了这一变化。

即便是部分迟钝的圈内人,也很惊讶。

见报?

还是大规模见报?

开天辟地头一遭啊!

是不是哪里发生了一点变化?

变化确实是在发生。

这一切都跟近两年圈内风气的变化有关,最近这几年,那种苦大仇深的歌曲少了很多。

以痛仰乐队为例,原时空他们在2年2月7号。

那一天正好是元宵节,现场看完,他们还能在2月9号的电视上再看一遍!

这个突如其来的邀请也打乱了李杰一家的归乡计划。

他们原本是过几天就回去,现在不行了。

《同一首歌》节目是演唱会性质,要不要排练?

要!

要不要跟节目组对接?

也要?

选歌、彩排、妆造、行程等等,通通都要对接,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搞不定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