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王在晋和徐光启等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卢象升与他们的关系虽然不怎么样,甚至在某些事情上,还反对质疑过他们的决定。
但在此时此刻,对于立储之事,他们的考虑和意见毫无疑问都是一致的。
那就是拥立皇帝亲任的监国朱常浩,准备继位大明朝的皇帝。
而他们一言未发,卢象升就已经怼的张瑞图哑口无言。
「诸位,卢象升虽官阶不高,人微言轻,但也是大明朝的子民,皇帝陛下的臣子。」
「虽以下犯上,但我敢以性命担保,今日所说,绝对出自公心,是为我大明朝之未来考虑。」
「我建议推荐监国殿下为储君,承继大统。」
言罢,卢象升就朝着四面八方的官员躬身作揖,而后缓步走到一旁。
而卢象升如此言语,已经表明了他坚决支持监国的态度。
而众人心里自然也看得明白,眼下陛下还活着呢,而卢象升也是陛下看重的宠臣。
虽然他官职低下,可却没有人真的看轻于他。
而张瑞图的无能狂怒,也让一些与他同样想法,或是打算与他站在一起的那些官员。
此时也是驻足不前,面面相觑根本不发出半点声音,他们依然在观望。
这种时候如果站队错了,那将代表着他们的仕途到此为止,甚至还要被清算,有性命之忧。
没有人敢用自己的仕途或是性命,去赌一个不确定的结果。
「建斗所说不错,依本官来看,也是监国殿下承继大统最为合适。」
「一来朝政之事,监国殿下已经在入手熟悉,又久居京师,对朝廷的一些的政策也有足够的了解。」
「二来,以我大明朝现在的情况,实在是不能出半点差错,更不可一日无君。」
「陕西、山东的灾乱尚在持续,云南又有几万大军在平叛,如今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徐光启的表态,也是让得这相持的天平开始倾斜了。
身为内阁次辅的他,意见和态度自然是有着极重的份量的。
更不用说还有王在晋这个内阁辅臣兼兵部尚书以及军部大臣的支持。
他们两人明确表态之后,在场的部分官员纷纷附和表明自己的立场。
就算是王从中这个幕后黑手,都选择站在他们这一边。
对于他来说,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一定不能是现在这个。
张瑞图眼看自己的谋划与现实越来越远,心中也是无比焦急。
他能不能进位,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政治资本,就看今天了。
因此他也是心一狠,咬着牙说道
「此等大事,岂能如此草率决定」
「本官并不是反对监国殿下承继大统,而是广藩为储,上合高皇帝之祖训,下顺天下万民之心。」
「诸位不妨想一想,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凡和平继位的,哪个不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更何况高皇帝早在立国之初就已立下此等祖训」
「广藩乃是最为正统的承继之人,如不拥立广藩,而去选择其他宗藩之人。」
「先不说天下人如何看待,就是其余之宗藩,他们又岂能服气」
「诸位可不要忘了,我大明朝的藩王,可是有着几十位,如果他们不服气,大明朝之江山社稷,能安稳否」
说完张瑞图就一甩袖袍,往一边走去,心中暗道
既然无法顺利拥立广王,那本官就另辟蹊径,就看你们敢不敢惹得几十位藩王都心生异心
。
而他的这番话,也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毕竟这是坏规矩的事。
当年的夺门之变,不正是此原因嘛
内阁与于谦等人狼狈为女干,竟然舍弃了正统继承人,早已被立为皇太子的宪宗皇帝。
去立了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藩王为监国,又从监国之位将之扶持到皇帝宝座上。
就在景皇帝病重之时,于谦依然不死心,竟然想再度舍弃正统继承人,去立襄藩之子为帝。
结果呢还不是被英宗皇帝给抢了回去
而当年那些拥立景皇帝的官员大臣,哪一个没有被清算
尤其是于谦,英宗复位后第一个杀的就是他。
而现在的情景,和当初又是何其相似
「大宗伯有此顾虑,我等自然也不能不考虑。」
「但值此关键时刻,再去征召宗藩的意见,已然是来不及了。」
「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在向各藩说明原委,想必他们也会理解的。」
王在晋也没想到他反应这么快,竟然把那些一向存在感极低的宗藩给拉出来说事,因此他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先应付过去就好。
而张瑞图自然是不可能就此退步的,宗藩是他最后的底牌了,如果不能以此来拥立广藩,他就真的无计可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