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所以,就算他心中凝重,亦得严阵以待。
只是,就算明知玉真公主身在华山,想要面见拜谒依旧难如登天。
皇家身份,注定了等闲之人难见之。
李白倒也没有一根筋的非要见到玉真公主,而是挥笔写下一首玉真仙人词,托人奉给玉真公主。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荪歌
这也行
素未谋面,便能将玉真公主夸的天上地下绝无仅有,活脱脱神仙真人。
看来,李白才是拍马屁的行家。
当年她是赵高时,若有李太白这样信手拈来拍马屁的才情,最开始那种水深火热的日子应该能好过不少。
“阿兄,你良心痛吗”荪歌幽幽道。
李白眨眼,若有所思。
痛不对,不痛亦不对。
“阿月,这叫投其所好。”李白微抿嘴角,略显羞涩,一本正经的解释道。
荪歌捂眼,着实没眼看。
明明是市侩圆滑到极致的言行,偏偏李白说出来却无比坦荡清新。
好吧,实在是谪仙人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了。
导致,李白言谈举止自带仙气。
也不知李白这首想象瑰丽气势恢宏的玉真仙人词能不能讨得玉真公主欢喜。
剧情中的李白,被玄宗传召入京还在十余年后。
十余年啊,这十多年李白蹉跎潦倒。
傍身的唯有酒,已经酒后脱口而出的诗。
华山,太华峰。
玉真公主看着旁人呈上来的那首诗,秀眉轻挑,惊为天人。
与王维当初写给她的那首“此地回鸾驾,缘溪转翠华。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风格迥异。
王维早已进士及第,这些年来起起落落,当年琵琶奏郁轮袍,妙年洁白,风姿郁美,她极力举荐。
如今,竟又出现了个下笔如仙的李太白。
一时间,她竟不知着二人孰更胜一筹
不过,当年的王维弱冠之年,年少风华,容貌俊美,非一般人能比。
而此时的李太白已是而立之年了。
单看才华的话,也许她可以向皇兄举荐一二。
“玉真公主,李太白此人贫道略有所闻。”
站在玉真公主身侧,一位身穿八卦衣,道髻整齐,正值壮年的道长恰到好处的开口。
语气平淡,不显熟稔,就好似随意一说,中规中矩,不偏不倚。
玉真公主眼睛一亮“哦”
“元道长竟知晓这李太白”
“那元道长便与我说说吧,恰好这人的才情让我起了几分好奇。”
玉真公主声音微微上扬,颇有些期待。
若是荪歌和李太白在此,定会认出这位怨道长便是曾经在巴蜀游历时,有过几面之缘曾畅谈的元丹丘。
剧情就是如此的巧妙神奇,因为李白此生没有在终南山别馆蹉跎岁月,提前来到了华山。
而元丹丘的举荐,也就提前了十余年。
按剧情,应是天宝年间前后,玉真公主奔赴河北谯郡真源宫,元丹丘恰巧负责修建玉真公主言行的石碑,与玉真公主近距离相处,趁机将李白的玉真仙人词呈上。
然后,玉真公主惊喜异常,从而将李白推荐给了唐玄宗。
好似她这只小蝴蝶扇的漏洞,天道有一点点的补上了。
“贫道早年间在巴蜀一带游历,机缘巧合曾与李太白同游数日,李太白在巴蜀年少成名,才情动蜀川,丰神俊逸,光风霁月,潇洒自如。”
“据说,李白游历江陵拜见了司马道长,司马道长盛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这些都是李白早年间的经历,至于后来,贫道便不甚了解了。”
“但依李太白的才华,想来际遇不凡。”
元丹丘并没有说太多,点到为止。
但这些不加掩饰的溢美之词,足以在玉真公主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丰神俊逸
光风霁月
玉真公主再次捧起那首玉真仙人词,认真欣赏,似是想通过这一纸诗词,了解李白。
能得司马承祯如此赞誉,看来确有不俗。
“那就见见”
玉真公主淡笑着,询问似的看向元丹丘。
元丹丘心中警醒“见与不见,全看公主的意思。”
当年一别,也有数年未见了。
秉烛夜谈,月下畅饮,各抒胸臆,他知晓李太白寻仙问道之外那颗渴望经邦济世的心。
也许贵人们的一个念头,对于李太白老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
他能做的,仅是如此了。
多年未见,也不知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