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成为赵高后,始皇帝重生了(五)(1 / 2)

荪歌看着蠢蠢欲动想要上前开脱的扶苏,恶劣的想道。

说实话,她是真的不理解,光风霁月的扶苏为何会被洗脑成这个地步,不顾现实,不念父子,一心觉得儒学是最适合大秦的。

单凭儒学仁爱治国,才是大乱之始。

哪怕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启了儒家思想两千年的统治地位,也改变不了实际治国儒表法理的本质。

儒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子曰确实不少,但具体的统治手段呢

难不成君王高喊他爱臣民,国家就能风调雨顺,百姓就能安居乐业,没有罪恶

扯淡呢。

就算到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也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没有变革的儒学,无法承担起进庙堂的职责,

“父皇。”

在荪歌的注视下,淳于越无声的请求中,扶苏不负众望地跳出来替这帮儒生开脱。

在扶苏心中,这些有济世之才的儒生都是他的师父。

“父皇,赵府令所言未免牵强附会,淳于博士有谏言的权力,这是父皇当初邀六国学者入咸阳时赋予的。”

“欺君犯上,都是赵府令的一面之词,圣人之言怎能由赵府令随意解释”

扶苏长身玉立,温润如玉,语气也是谦逊有礼。

但听在始皇帝和荪歌耳中,只有难听,只有刺耳。

荪歌偷偷瞄了始皇帝一眼,这还不发怒

再不发怒,她都要看不下去了。

天地良心,她真的不是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

始皇帝面沉如水,目光冷冽,周身的气质似一汪死寂的泉水,感受不到任何生机。

扶苏。

他引以为傲寄予厚望的儿子。

荪歌突然有些不忍,壮着胆子抢在始皇帝开口前戏谑的开口,一扫刚才的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大公子质疑仆,仆理解。”

“仆不解的是,大公子为何对这些儒生的解释就深信不疑呢。”

“难不成这些人中有孔子转世,还是有那有幸聆听孔子教诲的七十二弟子转世”

扶苏一怔,喉头上下滚动,半天憋出一句话“博士们都经过系统的学习,怎会有误。”

“仆只是提出疑问,不如让淳于博士下去问问吧,能为学术献身是伟大而光荣的,想来淳于博士不会拒绝。”

荪歌摊摊手,很是无辜,一脸的求知若渴。

扶苏有心反驳,却无从开口。

下去问问

下哪儿

问谁

淳于越怨毒的盯着荪歌。

他不就是不想把大秦儒学的扛把子交给赵高,赵高有必要这么把他往死里搞吗

一会儿的功夫,他在赵高口中已经死了三回了。

“好了。”

看戏看了许久的嬴政缓缓开口。

声音依旧冷静威严,让人听不出情绪。

“扶苏,你既已及冠,能为自己做出选择。”

“是要拜赵府令为师,还是继续追寻儒家先圣的脚步。”

嬴政心知,赵高是有真才实学的,精通律法,还是个老司机。

教扶苏律法,绰绰有余,毕竟是连李斯都能算计了的人。

只可惜,他的良苦用心,扶苏不理解。

现在不理解,以后随蒙恬军中历练也不会理解。

扶苏心头一跳,这还是父皇第一次在儒法的问题上尊重他的意见,难道父皇听进去了吗

也对,儒学博大精深,父皇有所改观也属正常。

“父皇,儿臣认为儒学是治国理政的正统思想。”

“儿臣愿”

听到此处,嬴政摆了摆手,打断了扶苏的话。

不用听,他也知道是那些老生常谈。

“既如此,朕不勉强。”

“赵高,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大殿上叉腰喧哗像什么样子。”

荪歌恭敬道“诺。”

“至于淳于越,既对儒学经典不甚精通,那就自明日起居家研读,无需再上朝了。”

淳于越

陛下的处罚是不是太偏心了点儿。

可是他也不敢再叫嚣,居家研读总比诛九族强。

退朝后,始皇帝独留了李斯,赵高随侍左右。

对这一幕,文武百官见怪不怪。

当年李斯还是廷尉时,就是皇上最信任的人。

“赵高,你可知罪。”

“仆知罪。”

荪歌从善如流的认罪。

从一开始,她的那些话就将淳于越放在了对立面,扶苏开不开口求情对她都没有损失。

扶苏不求情,她就搞死淳于越。

扶苏求情了,那她就省事了。

就算扶苏再崇尚儒学,淳于越也只是他自认为的师父,而她,始皇帝金口玉言当着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