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着吧。前些天我们去扛活儿,问了城里青砖的价格,虽然比家里的贵一些,但我们的钱还是能盖两间出来的。实在不行,咱们买些青砖,不能到冬天了没个地方住。”
黄老头说道“省着些钱,我是想送义儿去读书。如今太平无事,读书还是正途。”
黄家长子面露反感,低声道“当初父亲在那些清军手下几次受刑,儿不欲家中小辈再与朝廷牵连。”
他的几位堂哥,早些年受大伯牵连,还死了几个。
朝廷不好,反清复明的那些人,也没有几个好的,黄家长子现在就想家里人只守着几亩田,不缺吃不缺喝的便好。
黄老头点了点长子,道“你从小就是这样,恨不能一件事只有好处没有一点坏处,要不然就全不要了。”
说着转过身,走出泥胚子队伍,在外面捡了个小凳子坐下,又道“今儿个也做不成活儿,一会儿你带着宇儿他们几个再去京城一趟,找些活儿做,回来的时候捎几斤糯米。另外,再打听打听辰儿的下落。”
黄家长子名宽,下面的两个弟弟,一个叫黄完,一个叫黄宇,虽然大家都已有了儿子,但老父在堂,他们做什么都还要听大哥的调度。
他们去京城做活儿好几次了,不止一次打听跟他们同行过一段路的小家伙儿,然而一点有用的消息都没有。
黄宽早就怀疑,那个小家伙心眼多着呢,不定给他们的不是真实信息。
可老父惦记着要把小家伙塞给义儿的二两银子还了,这些话黄宽就不多说了,免得让父亲误会是自己不想还银子。
“行,这次我再换一条街问问。”
这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黄大伯”的喊声。
在另一边照看田地的黄义登时放下水瓢,跑过来,看到正往这边跑的小孩儿,不禁满脸笑容。
“辰儿,你找到亲人了”
黄义跑过去接住小孩儿,看了看在后面跟着的康熙等人,确确实实地放了心。
虽然只是同行一小段路,黄义对这个听话的小孩儿,却是颇为挂心的。
“找到了,”苏辰还记着自己是怎么跟黄家人说的,转身指着已经到跟前的康熙道,“这是我大伯,那个是我大伯家的儿子。”
黄义向他们点点头,道“家里简陋,请这边坐吧。”
康熙知道这一家子的来源,连同黄宗羲这些年的活动,早两日便放在了御案上,因此对这家人他一点不好奇。
就是觉得有些不高兴,怎么成儿子大伯了
大伯就大伯吧。
康熙客气道“辰儿说了,此前的一路,多亏你们照顾。”
梁九功和侍卫们手里提着一盒子一盒子的礼物,皇上话音刚落,他们就满脸笑容地跟黄家人点头。
黄宽也扶着黄老头,迎了出来。
两人先看了苏辰一眼,才和康熙寒暄。
一边寒暄,一边引着人往临时用几根木棍扎出来的,光秃秃的篱笆小院儿走去。
黄家其他人也得知来了客人,妇人们紧忙地烧茶,黄大嫂最是热情,还把二儿子叫过来,让他去前面的集镇上买烧鸡来待客。
一群人就坐在院子里,康熙和黄老头说话,问的都是朝廷对他们这些灾民是如何安抚的,谈话间还涉及黄家人逃难时在路上的见闻。
小保成坐在阿玛后面听着,然后第一次知道,自己大哥当初是和流民混着,才走到的京城。
小保成有些心疼,转头找大哥,却见大哥正笑呵呵地在和这家的孩子说话。
大哥太好哄了吧。
小保成又有些嫌弃。
而常海和察岱,心疼之余,很快地接受了辰儿在外面落难时,这些对他帮助的朋友。
叙过旧,一群孩子就跑到黄家人这两天开出来的荒地上,看他们种下来的红薯。
苏辰这时候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和黄义说了红薯粉条、红薯干的做法,希望黄家人能凭借如今在京城还是个稀罕品种的红薯立足。
黄义担心这小家伙是把他大伯家的秘方说出来了,拉到一边问他。
苏辰好笑道“我大伯家不靠这个秘方吃饭,你们放心用。”
还真是啊。
黄义觉得这个小孩有点神奇魔力,如此没有心机,也不知道以后在他大伯家生活容易不容易,便交代“常言道人家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你在你大伯家住要注意一些。”
“嗯嗯,”苏辰点头,对于真心关心他未来的黄义有些愧疚,可也不能说实话啊,就道,“我家里还有祖母呢,你不用担心我。”
有祖母在当然会好很多,黄义放心了许多,打量他两眼“看你的确是过得不错,在你大伯家好好待,如果有什么事,就来找我们。”
常海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几步外,说道“你放心吧,辰儿还有我们这些舅家的亲戚护着。”
苏辰都忘了介绍小舅和表哥了,便和黄义说了那天他进京城后发生的事。
黄义听得惊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