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是明君。
感受到老爹视线的刘据默默挺直腰板。
他刘据,可以
其他臣子的感叹不比刘彻少,桑弘羊惊叹“仙幕这是在展示完秦王李世民武功天下无敌后,又来展示太宗李世民的文治举世无双。”
他太爷爷的这种勤政务本、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帝王楷模君主,他也想要拥有
秦汉的人尚且惊叹于贞观年间的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君需重民治国理念,但唐太宗之后的皇帝们却是有作弊武器。
他们默默拿出常年摆放在案头的贞观政要和帝范。
朱元璋感叹“吾等掀开帝范就可见圣人言,殊不知圣人若想说出此番言论,需得历经千辛万苦,阅尽千帆。”
贞观政要和帝范是历朝历代帝王臣子们皆要重读的书籍,这两本都是详细介绍贞观君臣如何治天下的书籍。
帝范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是他二十多年对如何保证国家安定的答案此十二篇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皆在兹乎。「11」
里面是对历代帝王治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那个追着虞世南问“尧舜禹什么水平光武汉宣谁更厉害”的少年从弱冠之龄走到知天命之年,成为帝王楷模,带着李唐从天下大乱到实现天下大治,成为后世治世范例的答案。「11」
没有文人的高谈阔论,这是一个在治理国家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政治家的经验总结。
其他臣子心有所感“熟悉的民为邦本,是历来“治国”的大义,也是为我们文人所熟知的,历代帝王在口头或官样文书上皆宣称过。”
但熟悉又如何,熟悉不代表会做到,大多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但唐太宗不一样,他和他的臣子们是切实地加以推行,把这份“治国”大义当作治国宝典,把治国、民存、君贤进行紧密联系,反复强调要仁政与抚民以静,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
天下百废待兴、百乱待治,仍旧处于“地狱级”开局当中。
唐太宗喊话“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
对自古理政得失进行辩论,唐泰太宗与诸位爱卿试图论出个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毕竟他前头四百年来建立的二十多个政权可没一个能够活着实现稳定与繁荣,都是在比谁死得快的短命鬼。
百姓向往的长治久安不存在。有的只是中央政府崩溃,社会经济凋敝,门第势力疯狂发展。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位茂草。”隋书
“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凋敝之后,饥寒重切。”全唐文
“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贞观政要
历史走到转折的关头,这个关头稍纵即逝,抓得住,生,则万国使臣来朝,抓不住,死,则外族铁骑践踏。
当时的人,或是现在回望那段历史的人,你可意识到这一点
秦王界面。
秦王李世民扪心自问,现在的他,可能意识到这点
他环视四周,同时看到了很多臣子脸上迷茫的表情。
若他为帝,身边声音会嘈杂万分。
秦王李世民都能想象得到他们会说什么了。
人主必须威权独任如秦始皇;建国初必须无为而治如汉高帝,或者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一鼓作气降服突厥如汉武帝。
在少有的建立长久政权的操作中,这几个就是模板,不过最有可能的就是如汉朝一样韬光养晦无为而治。
但 威权独任造成民生哀怨,无为而治造成豪强贪官污吏横生,耀兵振武造成穷兵黩武,皆不可。
秦王李世民在想他若为帝会如何做。
其他臣子也是迷茫者甚多,他们把自己代入那个时代,面对这种困境应该会如何解决
问题显而易见,他们会建议主君百分百参照着汉朝初期的政策来做。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顶多建议主君在刘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罢了,当并不妨碍他们会建议主君完全参照汉朝的政策。
但他们定想不出要践行“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君需重民,以文德治国,以民为本,藏富于民。”
因为顽固的思想让他们只能想到“以民为本”是忽悠百姓的说法而已。
此刻,原本处于中间派或者多面派的文臣第一次佩服起了秦王李世民。
这个人难道真能把“以民为本”践行到底
不过,幸好,李世民看清了这个历史危机关头,甚至那个被李世民选中的人也看清了。
“”
秦王李世民环视四周,他选中的人
其他臣子也在心中暗想,被千古一帝选中的人是谁是我吗是我看清了当下的趋势,与陛下一同创造治世吗
即使方才还有些茫然于这个历史危机到底是何物,有何不同的人也不由得悄悄期待,悄悄挺直腰板。
李世民环视四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