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又会隐忍。他如果和曹操处在一个位置上,肯定比曹操更讨人喜欢。
可惜他面对的人是汉武帝,汉武帝虽然是千古一帝,文韬武略,雄才伟略,但这并不影响他刚愎自用,他决定的事很难改变,有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感觉。
曹操有时候也这样,他太了解汉武帝这种想法了,也知道汉武帝更吃哪套。
相对于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上谏的臣子,汉武帝更喜欢创新、不走寻常路的臣子,这里从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也能看出来。
当年东方朔向汉武帝自荐时,用词可不谦虚,把自己大夸特夸,汉武帝读后认为东方朔气概不凡,便命令他在公车署中等待召见。
后来东方朔又屡出奇招,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和宠幸,官拜太中大夫。
除了东方朔外,还有不少大臣是这样上位,就连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三个骗子少君、少翁、栾大,都是靠着吹牛皮得到汉武帝的青睐。
这三个骗子的事迹不用多说了吧栾大不仅骗到乐通侯的侯爵,官拜五利将军,还娶到了汉武帝的嫡长公主。
扯远了,书里提到司马懿为汉武帝提出了开疆拓土的战略方针,方方面面都规划到了,汉武帝也很满意,但他更喜欢会说话的曹操。
还有,别忘了曹操最爱什么当然不是人妻,是别人家的武将
曹操对于别人家的武将那是念念不忘,总想勾搭回来,到了大汉也没能改掉这种毛病。
于是刘彻发现曹操越打手下武将越多,再这样下去,大汉根本就不会缺武将,对曹操更喜欢了。
曹操仗着汉武帝的喜欢,打压司马懿,司马懿本来就不爽,还被曹操欺负,于是暗戳戳地玩起心眼。
汉武帝对他们两的不合喜闻乐见,还将激将法用得炉火纯青,导致曹操和司马懿在汉武朝干得那叫一个卖力,卷生卷死,带得汉武朝臣们也苦不堪言。
只有汉武帝坐收渔翁之利,笑得合不拢嘴。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沉默,沉默,朝臣原本听得挺开心的,不管是听到别人在陛下手上倒霉,还是听到别人怎么讨好陛下,都是他们想听的内容,前者快乐,后者可以学一学。
可谁知听着听着就听到了不该听的内容。
陛下刚愎自负,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是他们能听的吗
还有陛下屡次被骗,不仅封骗子为侯,还将公主嫁给了骗子,这等宫廷秘闻是他们能听的吗
陛下不会恼羞成怒,要灭口吧
刘彻脸上的笑容凝固住,他正因天幕夸文韬武略高兴呢,没想到又是先扬后抑,但是什么啊但是,朕不想听但是
咽回去
可惜他的愤怒天幕视而不见,甚至还火上浇油。
于是刘彻炸了“岂有此理,少翁、栾大欺君,罪当处斩”少君已病逝,便宜他了。
大臣们果然,陛下恼羞成怒了。
不过这吹牛大法好像确实挺管用,陛下挺吃这套。
要不试试看
胆大的大臣悄悄抬眸看了眼愤怒的汉武帝,果然摇头,算了,试试很容易变逝逝,还是别乱试。
能在陛下面前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别的本事不知道有没有,但胆量是有的。
三国时期
曹操累了,毁灭吧。
司马懿“”曹操原来是这样的人
其他时空
也有过被骗经历的秦始皇“”要不是骗子诡计多端,又岂会上当都是骗子的错。
李世民瞪大眼睛“”没想到汉武帝居然是这样的人,看不出来啊。
还有曹操是喜欢别人家的武将,可是他的武将不是越打越少吗哪有越打越多
越打越多的应该是他才是
这边曹操和司马懿在汉朝卷生卷死,另一边,地府的名相再就业也在火急火燎的进行。
为什么说火急火燎呢,因为名相们不肯配合,玩政治的心眼都比筛子多,和武将的爽快是截然相反的类型。
阎王一连提了几个皇帝,都没有人自愿去。
阎王提醒一下,如果接下来的几位皇帝你们还是不想选,那只能去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乱世了。
不要以为岗位少就轮不到你们,缺丞相的朝代多的是,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政权更替迅速,换丞相的速度更快。
哦对了,除了乱世,还有明太祖朱元璋那里,朱元璋的丞相是什么下场,不用本阎王多说吧
众鬼听完一改之前摆烂的态度,要多积极有多积极。
虽然乱世出英雄,更好混出头,但是有些乱世还没等混出头,头就先没有了,比如魏晋南北朝、比如五代十国。
鬼都不愿意去。
还有朱元璋的丞相,那是人当的吗汉武帝的丞相好歹有善终的,朱元璋的丞相主打一个无人生还。
洪武时期
因为明末的消息,朱元璋胸口还在闷痛,没缓过来呢,就听到自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