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轮船过去,即便郑福松不说,郑芝龙也明白他的心思了。
他没有再询问郑福松,郑福松看他那有些不太好看的脸色,也不再继续说下去。
父子三人乘着游船,渐渐远离了那拥挤的港口。
只是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港口附近的一座高塔上,还有与他们同样的人正在惆怅。
龙江塔,作为朱由校亲手设计的南京第一高塔,高塔高三十三丈,几乎可以将小半个南京城尽收眼底。
整座塔占地一亩,四周还有占地五亩的林园,修建时间不过半年,花费白银六万两,是朱由校用内帑银修建,并免费给南京百姓游玩的地方。
这里自半年前修好,便已经成了江南文人骚客最喜欢的地方。
不过,他们顶多爬到二十九层,至于最高的三十层,至今从未对外开放。
没有开放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一层是专门留给皇帝朱由校赏景的地方
“他们之中有多少是要前往齐国的”
站在三十层高塔的围栏背后,朱由校并不惧怕那三十多丈的高度,而是脸色平澹的看着港口上那群百姓。
他站在高处,能看到的东西更多。
相比港口内的数万百姓,港口外那十几万拥挤的人口则是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打在了朱由校的脸上。
“今岁南直隶官员们估计,大概大概已经有二十七万百姓要移民齐国。”
王体乾站在朱由校背后,小心翼翼的回答他的问题,而朱由校闻言却依旧平澹询问“其它地方呢”
“其它”王体乾顿了顿,犹豫要不要开口,最后还是低下头回答道“约六十万左右。”
似乎是在说完后怕皇帝不高兴,王体乾连忙说道
“其实百姓也不是真心实意的要去齐国,而是因为各地遭了旱情,为了讨生活而往外走罢了。”
他这话虽然听上去像在解释,但对于朱由校来说,却何尝不是对他的一种讽刺。
所谓天启盛世,就是百姓每年外逃百万之巨。
这样的情况,何以敢称盛世
“近来齐王府的官员迁移如何”
朱由校转身走回到了塔内,而塔内的三十层里摆放了许多名贵家具,显然都是出自朱由校之手。
“齐王殿下在一一说服官员们迁移,一些官员听到消息,已经主动向户部要求转籍前往齐国。”
王体乾先是回应,而后又是解释
“去岁六月,大明律被齐王殿下再次更改,并设立藩王篇。”
“通篇主要讲述大明官员可以根据其意愿,向各藩国提出就任想法。”
“如果藩国同意,那官员可以前往藩国治理,但需要得到内阁和六部、司礼监的认可。”
“另外,前几日又新增了藩王可以在其藩国施爵,但只限伯爵。”
“其它的便是藩国官学的毕业学子需要统一考试,考试过后的学子如果想要参加恩科做官,那需要来到大明的两京参加恩科。”
“恩科中举后的官员,可以选择回藩国就任,也可以选择在大明就任。”
“此外,还有”
王体乾说了一大堆关于朱由检从去年开始的律法制定和改革,这其中有的对藩国有利,有的对大明有利。
总之,整篇律法主要还是围绕着大明为宗,各国为藩的体系来设立的。
这样的体系,也就说明了朱由检本人还是比较偏向维持大明宗藩体系,并不想要分疆裂土。
这对大明和对朱由校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朱由校却高兴不起来。
朱由检越完善大明宗藩体系,就代表他越想着要离开。
在他要离开就藩的这件事情上,朱由校总是摇摆不定。
他不想朱由检走,却又知道朱由检不走不行。
他不走,自己的位置坐不稳。
他走,自己又有些茫然,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习惯了弟弟做主的朱由校,在面对日后需要自己做主的未来时,总是生出一些想要逃避的念头。
可如果朱由检表现得不想走,朱由校又总是惴惴不安,生怕什么时候自家弟弟就被下面人黄袍加身,自己人首分离。
他坐在了塔内的一张梨花木椅上,看着远处那湛蓝的天空和江景,心里不知道怎么做想。
“太子妃如何了”
朱由校想不出一个所以,因此只能将关于朱由检的事情摒弃出脑海,提起了自己那个儿媳妇。
“安好,距离临盆还有五个月”
王体乾规规矩矩的回应,朱由校闻言也不再多说什么,而是起身准备下塔,同时对王体乾道
“齐国迁移的事情,由太子做主,该批则批。”
“奴婢领命”王体乾心里一紧,知道皇帝还是不忍心,于是连忙点头回应。
应完之后,他也带人服侍朱由校下了高塔,向着南京皇宫踏上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