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下西洋舰队这次下西洋的不同,也知道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叫做地球,是一个不规则椭圆形的球体。
也就是说,南辕北辙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的,而大明第一支实现环球一周的舰队,便是眼下的大明下西洋舰队。
“入港了”
“入港了入港了”
看着那雄伟的舰队,码头上的所有百姓都激动的议论了起来。
许多人已经做好了去询问那些下船士兵们的感受和见闻,更有一些专门编撰奇人异事的书生早早守候。
在他们所有人的注目下,下西洋舰队在港口停泊,参与这次远征的明军士卒也纷纷下了船只。
只不过相比去时的五万多人,回来的明军数量却只有三万不到。
许多人都在议论人少了很多,他们只以为是遇到了海难,只有这次负责迎接下西洋船只的官员们才知道,船上消失的士兵都留在了南昆仑和齐国。
他们需要在当地逗留一到两年,然后等到其它都督府的士兵与他们换防。
“下官徐霞客黄蜚,见过太子殿下,殿下千岁”
当下船的徐霞客和黄蜚发现来迎接自己一行人的不是朱由检,而是作为太子的朱慈燃时,他们下意识对视了一眼,随后立马对走来的朱慈燃行礼。
已经十七岁的朱慈燃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很是熟练的上前扶起二人
“好好好,总算等到二位率军归来,走我们去衙门聊聊这一路的见闻。”
朱慈燃知道人多眼杂,加上他询问的东西有些重要,因此他不由分说便安排二人随他前往天津府衙门。
二人见状,也知道朱慈燃估计是想要问关于齐国的事情,因此老实的与朱慈燃前往了天津府衙门。
相较于他们三人赶往衙门,留下的下西洋舰队官员、士卒们反倒是彻底放开了。
下了船后,他们在礼部官员的招待下胡吃海塞,与官员们讨论着沿途的奇闻轶事,或者一些如古书上神兽相似的动物。
四周官员、百姓、富商听的十分认真,他们说的也十分激动。
对于阔别家乡近两年的他们,便是眼下还没有回到家乡,但面对这么多说着一样语言的大明百姓,还是不免有种回到了家的感觉。
他们激动的互诉衷肠,而马车上的徐霞客也回答了朱慈燃想问的许多事情,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齐国的事情。
听后,朱慈燃并没有说些什么,反而是沉默了起来。
这样的沉默,直到所有人下了马车,来到了天津府衙门后院的会厅时,才被朱慈燃所打破。
“所以依你们之见,只要不遏制人口迁移,十年之后,齐国可有人丁百万”
“回殿下正是。”徐霞客作揖回应,他敢说是因为朱由检交代过,不用对皇帝和太子遮掩的缘故。
他得让太子和皇帝知道,自己去就藩不是去受罪,而是去享福的。
“齐国的国策比大明还要更开放”
听完了徐霞客说的话,朱慈燃只能憋出这么一句。
他这句话也让徐霞客和黄蜚纷纷颔首认可,毕竟在一张白纸上作画,那基本是看主人的想法。
相比较齐国,已经被涂画了条条框框的大明,注定了主人只能在框架内作画,一旦超出框架,那画作就乱了。
“依你们之见,齐国国策,有哪些能被我大明采用的”
朱慈燃身体前倾,显然对于这个问题十分看重。
不过面对他的这个问题,徐霞客和黄蜚对视一眼,面露苦色。
带着这抹苦色,他们二人对朱慈燃讲述了齐国那边的所有政策和制度。
果然,在他们说完后,朱慈燃的眉头便皱了起来。
齐国的政策是很好,但基本都不适用大明。
别的不说,齐国的土地都是公有制,但大明呢
虽说天下都是天子的,但百姓手里的耕地除了军屯田和移民田外,其它近六亿亩耕地都是掌握在百姓和士绅手中。
大明公有制的土地,只有曾经的四亿亩军屯田和移民田。
想要搞公有制,那士绅和百姓手里的六亿亩田地谁去收谁敢收
再说齐国的国营制和个体制,大明需要照搬吗能照搬吗
一亿七千万百姓在这里,这么大的体量,根本般不了
齐国能用是因为工人生产的商品数量有提前性。
例如这个月齐国工厂生产出了三十万人使用的商品,工人工资高,但齐国国民只有二十七万,那就代表生产过剩了。
如果是大明,那市场价格肯定要混乱。
可如果是齐国,那齐国完全可以在后续通过移民手段来补全这个市场空缺。
大明眼下的工人已经够多了,单单记录在皇店、官场的工人便有足足五百多万人。
这五百多万工人是谁在养活靠大明市场根本养不活,养活其中大半工人的市场都是海外市场。
小西洋诸藩麾下的三千万人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