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第一八一章 建文新政。……(7 / 9)

亡,相反,部推、会推、廷推等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朱棣两眼一黑:“算了算了,也算是这堡宗为数不多的自知之明了!”

老朱也心有戚戚焉:“这要是再搞个保举,宦官的起来了,王振才是万岁万岁万万岁吧。”

【这些选官方式都是建立在“保举法”先行获得高级官员选拔权的前提之下。

逐渐由1个人当“举主”,发展到很多人举主,发展到开会推举。

再后来,是高级官员们自己选出三个名字,提交给皇帝做判决。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廷推”。

廷推等制度并没有削弱皇帝的权力。belike摆宗他想摆,

官员们27年提交的人选,29年才批,官员们毫无办法。

明末,槐宗一度想要恢复保举法,但又没准备恢复严格追责制。

那就是他一上吊,我们就会发笑的永恒笑话了。】

大家已经迅速理解了那个bug。

“廷推推上去的人,如果皇帝不喜欢,皇帝可以否决,然后再让他们推新的人。这样只要一直否决,最后大家还似乎得顺着皇帝的心,选出他想要选的那个人。”

有个皇子在人群里振臂一喊:

“第一责任人制,让皇帝负责!”

艹!

文官一般不骂街的。

这时候他们忍不住骂了一声。

鬼才!

【4,急选制

建文3年7月,朱允炆规定,若有急缺,就在非选官之日选任官员,把档案在选官之日用印收藏。

把原本一个月统计一次缺官,改为3天一统计。

它基本上和成化年间成熟的“急选”相雷同。

亦是所谓:“长期以来,明廷的部分行政惯例呈现出向建文改制回归的趋势”的另一项铁证。】

朱允炆终于欣慰了:“大明也有我的一份苦功。”

【所谓急选,就是朱允炆意识到,定期举办的“大选”并不足以满足国家的选材需求。很多官职等不了人,需要星驰赴任。

比如说递运所一类的中下级亲民官,早一天到,早一天惠民。

一些上层高级官员,长期在京城久候是浪费人材。甚至可能会“心生怨怼”。

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曾上书,京城常有放高利贷的、诈骗的。候任者常常困于伙食费,90%去借贷了……(朱允炆制定了在京侯缺的官员可以登记后回家等的新政策)】

大家现在已经对这高利贷很敏感了。

“高利贷?诈骗!这背后不会有什么王公贵族在参加吧?还没同朝为官,就盯上了人家的钱包!”说着,老朱怀疑的目光,看向了在场的武将们。

武将们心中很委屈:

明明未来文官们的贪污事也不少,怎么就盯着我们看呢?

但是其实他们的内心,也觉得……

这好像是自己会干的事情……因为比较简单……

老朱哼哼道:“你们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了!”

他大笔一挥:“改,照着改!”

朱允炆弱鸟落泪:多久了!多少次了!我终于有一个政策被如此迅速又不带任何负面的完整继承了吗?就连那僧道田的事儿,爷爷都没如此斩钉截铁呢!

【考虑到成化搞急选,也是为了收拾类似“荆襄流民”,各地民变频频的糟糕局面,统治危机加速了急选政策的成型。

so,朱允炆的最大动力,可能还是他叔叔带来的。】

朱棣想说话。

朱允炆也想说话。

然而大家齐声道:“别说了,我们都懂,互相成就了!”

【急选对稳定明王朝的统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还是清朝“月选”制度的源头。

干部队伍越大,急选的重要性越突出。(摆宗pass)

朱允炆这项改革,做的很好,咱们现在,也是尽可能的在规范制度的前提下,缩减行政周期,提高行政效率,确保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朱棣把它改回去,是真的在开倒车了√。】

这是什么?

这是三连快乐了!

朱允炆快乐得就像一只要飞上灵堂柱子的小鸟。

朱棣在旁冷静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考核机制。

旧:在外官员三年考满,均要前往京城核验。

新:送成绩册,人不必到场。

旧:在外吏典需要赴京定期考试。

新:第一轮在本省,由布政司+按察司一起考核。考不过下调至未入流衙门。第二轮再去京城考。

旧:地方官员三年考满,要写一个纸牌,上面注明“我都干了啥“,好的坏的都要写。

新:太繁杂了,只写“我干了什么好事“即可。

旧:各杂职官员三年考满赴京核验,9年通考。

新:有人认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