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二十四章(直播)(3 / 7)

既生姚崇,何生张说

他当然承认,论干实事的能力,姚崇是比他强那么一点点,但是比文,姚崇自然比不过他。

只是陛下登基初期,需要做实事的人才,张说看得透彻。

但他心中仍旧是不爽的。

张说把自己身子往姚崇更远处挪了挪,看都不愿意看他。

姚崇干的事情就更刺激了,他和宋璟一起,劝唐睿宗把李隆基的两个哥哥给弄去当刺史,让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当太子卫队的统帅,太平公主则应该迁到东都洛阳安置。

两个哥哥去当刺史,就没人再能威胁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两个弟弟干脆直接化成了李隆基的助力,最后把太平公主再调离长安,这是让李隆基彻底坐稳太子之位。这里可以看出姚崇的政治素养是非常之高的。

姚崇又暗戳戳看了张说一眼。

那意思,看到了吗,天幕里的后人说了,政治

素养,非常之高

张说看都不看姚崇。

完全不理。

但这并不妨碍姚崇高兴,这是来自后人的肯定

李隆基回头也给了姚崇一个肯定的眼神。

那意思干得漂亮

第四位大臣就是张说了。

张说大喜,终于说到他了啊

张说终于得到机会也有了底气与姚崇对视了,他狠狠看了姚崇一眼。

张说更直接了,他直接说谗言流窜是为了离间东宫和李旦之心,希望李旦让太子监国,流言一定不攻自破。太子监国啊,这不仅仅是想让李隆基坐稳了位置,还想直接把权力打包送到李隆基的手里。

张说维护李隆基,也是出于一些师生情谊的。

李隆基回头也给了张说一个肯定的眼神。

朕的老师,甚好

不得不说,这几个大臣一个比一个猛,一路为李隆基保驾护航。

此时李隆基身边两位肱股之臣,且这两位大臣在神音口中,皆是一心为国,身怀治国之能的忠臣。

这无疑是考试的时候把答案给他,让他照着抄。

此时他需要担心的,是韦安石的逝世、以及上官婉儿之墓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该感叹的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我们刚刚说到太平公主利用星象变化,令术士去对李旦说,彗星变动,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象征着皇帝的武仙座星又动了,这是太子应当做皇帝的意思。

从古至今,能坐上皇帝位置的猜忌心都很重,李旦这时候才当了两年的皇帝啊,才两年,太子就想当皇帝了这是不把他放在眼里啊

推测一下正常的皇帝会做些什么猜忌自己的儿子,认为自己的儿子要谋权篡位,废黜皇太子李隆基要面临的是什么,那是灭顶之灾啊

但是事情的发展走向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李旦做了什么呢

他听到术士的这番话,直接了当地说“传德避灾,吾志决矣”既然天象是这样,那便顺应天象,快快传位给我的儿子吧我已经决定了,谁都不要来劝我

弹幕又炸锅了。

我直接单手走一个六。

这是在整个历史上都石破天惊的举动吧震惊到我了。

你们都在感慨他的举动,而我只感慨李隆基有一个好爹。我也想要。

一个好爸爸,少走几十年的弯路。

应该提一嘴的是,李旦登上这个皇位也是靠的他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政变,不过他也确实是千古难遇的奇葩皇帝就是了。

能当皇帝的哪个舍得放下手里的权力啊

李旦后期确实也有点不舍得来着,李隆基为了获得权力和打败太平公主,不是又发动了一次政变嘛小声哔哔。

但是单看这里,不妨碍他是一个好爸爸

这么说,李隆基一家子的感情确实很好嗷兄弟之间的感情很好,父子之间的感情也还可以。

唉,就是可怜了我的太平呜呜呜。

神音继续。

其实在这件事之前,支持李隆基的大臣都被太平公主剪去差不多了,那时候的李隆基算是一个损兵折将的状态。如果在这里,李隆基他爹按照常理出牌,我估计在这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之中,李隆基的赢面不大的。

如果他输了,太平公主赢了,或许那个像流星一样划破天际的红妆时代,还能继续延续着。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公元713年,也就是开元的元年七月,太平公主自缢而亡。

自此,

那个让女子熠熠生辉的红妆时代,彻底拉下了帷幕,女性退出政治舞台,在此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加深对女性的束缚,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中的女子,能如大唐女儿一般明艳动人。

我们无从探寻太平公主的墓,也无法得知太平公主的名。

在婉儿的墓前凭吊的游客,心里怀念的何止一个婉儿,他们也在怀念太平啊,怀念那个大唐镇国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