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苗头。
在李勣眼里,当今是个外柔内刚,不,是内独断明厉的性情。
皇帝登基以来,朝堂之上从官名到官制改了许多,用他自己的话说朝代更迭,制典自该世代沿革。
而最能体现皇帝性情的李勣想起了这次封禅事。
此番封禅泰山,最终定下的规制,与旧典古籍中不同者多的简直数不过来。
于是在钦定礼仪的过程中,世家名门们曾经联合上谏了一回道“遍搜载籍,未有古例。若依此而行,只怕后世非议。”
而皇帝直接回了一句“自我作古,不可乎”1
一众扒拉着典籍劝谏的世家、儒生均无话可说皇帝摆明车马要自己瞎改,都不怕史册记载他不遵礼了,那他们还劝什么
从太子处出来,李勣望着不远处的泰山。
忽然想起了先帝。
先帝临终前,叮嘱他们太子仁孝,公辈善辅之。
只盼如今东宫的仁善守礼,也像陛下一样,只是少年人没有经历波折前的一个阶段。
“大将军。”
李勣闻声转身。
他身上官职爵位实在太多,朝臣们见了他各有尊称。
但随着皇帝唤大将军的,就那么几个人。
李勣回头,就见一身鹤氅的姜沃“大将军,二圣有旨后日启程归京。”
他收回思绪,颔首回应“好。”
听闻圣驾要离开,李勣于这一日,再次攀了一回泰山毕竟,他今年已经七十有二,这应当是他此生最后一次至泰山。
登至一处孤崖,李勣临石望日,久立不语。
去岁麟德二年春日,卢国公程知节病逝。
先帝年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至今尚在人世者
唯有他一人矣。,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