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最开始设此昭文馆,诏令之上也只说是为编纂书籍。之后两三个月,昭文馆内确实出了几本书,比如臣轨、百僚新诫。
文如其名,是论述何为忠臣能臣,令百僚借鉴警醒的。
之前皇后亲手写就一篇 外戚诫,用来约束自家亲戚,朝臣们还是交口称赞的。但等到皇后开始令人修书训诫百官,就有朝臣觉得不舒服起来了。
更令某些朝臣更难受的,还在后面
因北门学士出入禁中更便捷,且又皆擅书写文章,皇后竟然渐渐开始令他们草拟诏诰。
以至于现在,帝后之圣意,若要拟诏,不一定非要经过中书省。
上官仪的不满不忿就来自于此他深觉自己的职权被人抢了
北门学士是什么来历不过是些职位低末的小官,竟然因被皇后点中,就能做拟诏这等要事
那置三省于何地
上官仪也曾将对此事的不忿,上禀两位上峰。
然而两位中书令里,杜正伦对此事不置一词,上官仪提了两回,杜中书令都毫无反应。
而另一位新中书令的反应,则更令上官仪憋闷
龙朔二年底,王老中书令因年近八十,以年老致仕,新任中书令乃原吏部尚书王神玉。
王神玉做了上官仪的顶头上司后,简直给上官仪整的没脾气了这位是什么消极怠工的祖宗哟
上官仪去向王神玉汇报北门学士逾越职守之事,就见王中书令套着麻衣在修剪花卉。
听他说完后,三言两语就把他给打发了,虽然言辞很风雅,但话中之意却很明显管好你自己,若是闲了就去多整点文书。
上官仪
他怎么摊上这样的上峰
“唉,我怎么摊上这样的下属”
上官仪对王神玉很不满,殊不知王神玉对上官仪也烦的很。
每回大雨后,王神玉都会回到吏部来,替姜沃看一看那株山茶花有无被雨水冲坏。
这回雨后,他照旧过来吏部。
此时王神玉边细察花木,边与姜沃说起上官仪来“他身兼中书省与东宫两处要职,不说管好自己谨言慎行,倒是成天想把头伸到北门去,看看昭文馆学士有无拟诏。”
“与他什么相干”
王神玉手上对花叶很温柔,口中语气却有些冷“说到底诏令皆出自圣意,无论是中书省拟诏,还是北门学士拟诏,都是代圣人拟诏。”
许多朝臣大权在手久了,总忘了权力来自于他身下的官位,而不是他自己这个人。
王神玉转头对姜沃道“若是你来中书省,与我做中书侍郎就好了。”还是从前数年,吏部同僚们搭班子舒服啊
姜沃还未答话,王神玉就自己摇头道“唉,可惜你已然是吏部尚书,如何能降级来给我做侍郎。”
姜沃有时不免感慨,时光飞逝
永徽五年,她入吏部。年月轮转,至今,她已经在吏部待了九年。
九年侍郎后,于今岁正月,姜沃正式受制封,成为正三品吏部尚书。
王神玉替她收拾过花木,然后努力跟她商量道“就算看在这株山茶花的份上我拿上官仪跟你换裴守约好不好”
姜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王中书令失望而去。
王神玉离开后,裴行俭正好过来。
姜沃一见他,就说起王神玉想挖他去中书省之事。
裴行俭与她已经太过熟稔,闻言叹口气“姜尚书若继续不务正业,只把吏部事交给我,我还真想去中书省了。”
姜沃微微有些心虚,避开裴行俭的目光去盯山茶树“这怎么能是不务正业呢这是多给同僚及下面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啊,你忙不过来就交给裴炎他们去做。”
“何况,城建署的事儿,是因在紧要关头,近来我才多去了几次。”
裴行俭无奈。
而裴行俭说起的吏部尚书不务正业,正是指岁姜沃自去岁兑换到神奇的建筑材料水泥与混凝土后,向皇帝申请建设了一个城建署之事。
这一年里,姜沃难免挪了很多精神,去搞基建产业这个年代没有化学家,最接近化学家的,其实是道士、炼丹师和大夫。
许多有用的化学物质,其实是可以从药铺买到的。比如降低熔制难点,需要加入的氧化铅,在此时叫做铅黄,属于炼丹常用药物,大夫基本都认识。
因此姜沃的城建署内官员胥吏,基本上都是从太医署和尚药局抽调的,甚至还从孙神医的医馆借走了两个专管制药的药师。
姜沃有时候感慨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她果然还是玄学大佬兼炼丹师的徒弟嘛
经过她这一年的努力,城建署的班底终于搭起来了,研究工作也初见成效。
且在将作监的倾力相助下,也终于做出了水泥专用窑炉、原始球磨机等前置仪器。
近来正准备尝试开始制作比水泥简单些的砂浆和硬石膏。
这两样可都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