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娘的黑手套(再削世家两下试试看)(3 / 4)

全部由吏部考试授予,李义府就别出心裁,开始卖胥吏等杂色官。

因他是四品中书侍郎,又与许敬宗走的很近,一般署衙朝臣都不愿得罪他。

他推荐来的胥吏,能收也就收了,横竖也不是正经官,不好用也不差这一个闲人。

姜沃闻言感叹道“李侍郎这是生财有道啊。”

媚娘轻声冷笑了下。

李义府就眼睁睁看着,王相对姜侍郎,可比对自己和气亲厚多了,有时候甚至直接越过他,反而教着姜侍郎起草诏令。

且说姜沃现在站的离丹陛已经颇近

许敬宗主张再次重修先帝年间氏族志,改名为姓氏录。

他直接上奏疏,提出

与其禁这些人家之间通婚,变相抬高他们的名望,不如禁五姓七望,尤其是嫡系与皇家通婚。让宗亲,尤其是帝王一脉少与世家牵连起来。

而珠帘后的媚娘蹙眉更甚她已经与许敬宗李义府二人暗示过了,此事只交给他们。难道他们听不懂,这就是不许扯上旁人的意思

简直给李义府气完了。

观史明鉴,此时人几乎不能想象世家的消失如今世家们顶多感慨下他们不比当年,但真没觉得自己会消亡。

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是一样。

人都没了,还谈什么别的

可以说王皇后也算跟皇室和勋贵沾亲带故。

李义府才是黑手套,正好干完活弄脏了也是这手套本来就不干净就正好扔了。

皇家都要特别强调这几家不许彼此通婚,那岂不是更说明这几家的门望地位

他提出了七姓十家不得内部通婚的禁婚令。

而许敬宗这个起码是利好了一部分人,朝上被排到姓氏录里的寒门官员还是挺高兴的。

朝上庭辩一顿。

姜沃亲历永徽年间,一出就是谋反大案,晋西北乱成一锅粥后,不免觉得这些都是毛毛雨。

好似她才是这中书省的侍郎,自己倒是个外人。

生怕理解有误。

事情其实还要从崔家说起。

问什么呢皇帝想了想,就问考功属的事儿吧。

许敬宗已经拜相,官职上实则到头。

尤其是王相。

一来,想打破传统的观念,比打破官选方式更难,并非一道诏令能禁止。二来,此禁婚令若下,甚至有更突出这几门世家与众不同的意思。

朝堂之上,诸臣只听姜侍郎语气一如往常,随口道“我于朝堂事如何看与你何干。”

他愿意主动投靠皇后,也愿意接下皇后这个打压世家的交待,除了他自己没有家世靠山,想要更好的保住当前官位荣耀外

比起禁婚令,媚娘也觉得这个法子更好。

朝野间又是一片哗然热议。

她原本想做打击科举黑幕保护伞的正义人士,结果后来见了狄仁杰骆宾王后,蓦然现保护伞竟是她自己。

许敬宗和李义府正在反复推敲皇后的话。

简单粗暴翻译下,便是只要你官位够,就是士族官位越高,世家等级越高

晚唐黄巢直接就以天街踏尽公卿骨的方式,端了大半世家传承。

那他也要做一件大事

李义府当场噎住。

姜沃很快听说了李义府的大事。

不,或许许敬宗能算一把长期使用的黑刀。

就准备再次突袭点她的名。

但许敬宗比李义府为人处世强出八个度,打这儿就能看出来

又说起先帝在时,有几年曾提出来“王妃、主婿皆取自勋臣家。”

毕竟这件事让姜沃打头去干,她是不愿意的性价比太低了。

说起先帝这道圣意,也可见先帝当年为陛下选的当真是晋王妃,而且王皇后鸣珂最开始也是被叔祖母同安大长公主推荐的。

因姜沃已经位列同中书省门下三品,每回中书省的议事她也可参与。

李义府居然就在大朝会上问询姜沃对此事的意见

媚娘心中生恼这人,不好用。

一时,朝野间世家名门尤其是这些一等世家,舆论哗然一片。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凡此七姓十家崔氏被他算作两姓,不得自为婚姻。”

不过

在姜沃看来,比起李义府的禁婚令,许敬宗提出的法子就强多了。

媚娘问起时,姜沃便合盘托出她的想法。

但是他觉得自己该更进一步才是

还主打一个情绪因素之前裁入流官事,许多世家朝臣,既不敢明着怼皇帝,也不去怼拟诏中书令,反而抓着他这个审核诏令的门下省侍中,狠命一顿怼。

毕竟她是见过大场面的人。

皇帝略微蹙眉,看向李义府怎么还有人敢抢朕的话。

若是许敬宗提出的姓氏录颁布,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总之,这一年三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