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王老尚书自己顶在门面上,面对来探问的朝臣同僚,简直是用尽了他几十年的为官技巧。
此时终于到了定下选官制的时候。
王老尚书颔首“你们二人都拟好了选官制,那就说说吧。”
裴行俭作为下属,忙道请姜侍先说。而姜沃则也谦让令他先说,裴行俭就起身,神色温良恭和“好,那我这浅显的一得之见,便投砾引珠,请老尚书与姜侍郎指点。”
王老尚书欣慰的捋一捋雪白的胡须。
这两位年轻下属,都是性情稳重谦和之人,又很勤谨。
不似自己那侄子,每回给他什么公务,他只会卡着不犯错的底线做完拉倒,再不肯多做一点。
还好此次至洛阳,是姜裴两人随驾啊。
此时的王老尚书,很愉快的想着。
而一个时辰后。
王老尚书惊呆了。
裴行俭先从之前吏部每年增入流官的标准说起
且说不管是通过贡举的学子,还是靠家族长辈得了荫封资格的勋贵子弟,都只是有出身,还不算正式迈入仕途。
依旧要通过吏部关试后,才能获得官位。
只是关试二字,虽有一个试在里面,其实完全算不得考试。
而是先查家世与父祖官衔,其次考察人品名声、再次就是才学谈吐。这三条俱佳的,则授官。
姜沃曾在心内很朴素直白的翻译了一下就是祖宗与亲爹厉害的先上,其次选名声大,文章才学好的。
裴行俭简短介绍完过去旧制,不由停顿了下。
毕竟接下来他要说的话,是完全推翻了之前的关试
他不由抬眼看了一眼姜沃正是因为姜侍郎曾经给自己透过一句皇帝的真意,他才会大胆按照他本心的想法,写下这封奏疏。
不然,以他此时只是吏部五品司封郎中的官位,他会耐住性子韬光养晦,等十数年,甚至几十年后。若他此生能位列六部尚书或是宰辅,有足够的身份和能力推行此事时,再上这份奏疏。
而此时,裴行俭见姜侍郎捧着白瓷杯,对他微微点头。
他就继续说下去
王老尚书都不让姜沃继续说下去,直接打断道“今岁一下子将入流官裁为五百人,已然是大动。”
姜沃莞尔“略有些不妥之处。”
他转向姜沃“小裴说的废除关试,当年所有候选官,一据资考配拟。你怎么看”
而这三年里,也不是让候选官在家里只伸着脖子等着。
见裴行俭才说了一半,显然接下去还有更多激进考试之法,王老尚书不由先摆手。
这才开口道“不成”
“小裴所说的本年所有候选官,一据资考配拟也罢了毕竟入流官的员数大大减少,若是依旧按照原来的关试法,不免被人指摘咱们吏部按私心私情选人。”
说来,王老尚书在吏部为官数十年,专管择官审官事。
只是,今年绝不可行
王老尚书我原来以为小裴让所有人一体考试已经很过分了,原来真正过分的在这儿啊
姜沃想的这个主意,自是来源于鲁迅先生大名鼎鼎的开窗理论人性如此,如果屋里太暗,提出说开一扇窗来改变,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激烈提出要拆掉屋顶,大家说不定就会接受开窗了。
姜沃听得欣慰,王老尚书听得心惊。
生怕将来这个守选制度推行开来,他们想考试还得等三年
“吏部选官当慎重,实不必急于当年就考核授官。”
他自问目光如炬。
“下官以为,从前关试法皆应废除”
“若是行资考,有考卷作为依据,到时候吏部也省事些,拿出去考卷也能堵住旁人的嘴。”
“只是若今年吏部只提出所有候选官一体考核,只怕朝堂中反对之声也很大。”
王老尚书和裴行俭齐齐一怔资官守选
其实,不光是鲁迅先生的理论。
只是如今,早了几十年出现。
“朝廷取仕,应先重才干,以父祖官职论,实不可取。”
王老尚书只觉得自己心口都疼起来
直接将从前吏部关试的标准都推翻。
“方才裴郎中提出的,本年所有候选官,一据资考配拟,稍有不妥。”
王老尚书便让裴行俭暂停,换姜沃来说。
这是把世家、勋贵、宗亲、甚至是才子们统统得罪了个遍啊。
姜沃不由笑了。
甚至原本端着瓷杯喝草药茶,喝了一半都停了。
姜沃很快细致解释起来
“不如设立资官守选制。”2
王老尚书震惊裴行俭一直是个很妥帖的吏部官员,此番怎的竟如此激进
说实在的,资官守选是个好想法,尤其是将来候选官越来越多时,有守官制度,能大大缓解吏部和朝廷的选官压力。
“可你这个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