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科举(保护伞竟是我自己)(4 / 5)

书阎立德阎立本兄长,因病致仕,皇帝便将阎立本从将作监调任工部。

姜沃接过来。

姜沃与阎立本相识十余年,彼此熟络到都省略了客套。

媚娘与姜沃对坐,在这样的静谧中思量着此事。

此时又逢此大事,媚娘不得不千叮万嘱。

姜沃深深感慨“所以,姐姐别担心,我一定不会急躁的。”

然而

媚娘的指尖轻而有规律的,一下下敲在她们方才一起整理的进士名录上“不要急着毕功于一役。其实,贡举之法,哪怕还不公道,但到底已经伤到了世家的根基。”

姜沃也带上了笑意,颔首道“是,发现了。世家子弟参与科举的人越来越多了,争得也越来越激烈了,进士科所录进士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从武德年间,每科只能取中四五名进士,到贞观末,每科已然能取二十名左右了。

姜沃起初还婉拒了一句“升之也知,我只是副知贡举,如何来为难我何况卢家子弟,直接递给王尚书岂不更稳妥”

“阎尚书举荐,我记下了。”

而是这一届主考官说了就算了他怎么选怎么是,因而每年科举前,主考官一出炉,贿赂者走人情者甚多。

攻守异势了。

因而媚娘很快肃容对姜沃道“糊名法这件事,咱们私下可以商议,也可慢慢去想,去完善此法。”

看起来很不放心。

姜沃道“姐姐,此法必有用。”

在蜀地,她想起了伟人那一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他是来替人投卷的。

阎立本直接道“你们吏部再不能放过这个人才,那可是个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5

且提前定榜,根本是此时科举公开的秘密,都不属于科举舞弊。

大有你们吏部要是不录此人你们就失职了的架势。

似乎,朝廷官位,依旧是他们来把持。

几乎没有什么公平可言。

“是啊。”

其次,唐代科举是一言堂。正所谓科举之柄,专付主司,并没有什么阅卷后再有上层宰辅复核,以免偏取漏取这种说法。

姜沃点头“是,哪怕十之依旧是世家子弟考中,也总有十之一二不是。”

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换句话说,现在朝廷终于变成甲方了,世家也开始要迎合甲方心态了。

而现在,她又再次想起了论持久战,要保存有生力量,要做一切自己能做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之把握。4

“是我的一位朋友,并非出自名门世家,性情也有些直锐,因而虽少有才名,这些年贡举却一直不顺。”

夏日已然到了末尾。

绝不是拿出这是为了天下万民好的大义,世家就愿意自绝其族的。

姜沃作为永徽五年的副知贡举,来寻她门路的朝臣着实不少。

何为行卷,便是考子们,考前就将自己素日得意的诗、文,投与达官显贵前甚至主考官本人门下,一来以图扬名显身,二来,期许这些重臣显贵出面,在当年的主考官面前为自己说话,得一个中选名额。

毕竟,如今科举几乎还是籍显名卖人情。

现在,世家也开始越来越积极地参与科举,让子孙以此入仕

那给媚娘愁的啊,彻夜难眠。

但此时,媚娘和姜沃看着三十余年来的进士科名录之变更,心中笃定不是这样的了。

当看到署名骆宾王后,颇生感慨,倒也不是不能。

世家越致力于在进士科中寻人脉,给子孙谋前程,反而证明了科举的影响力在逐渐加深。

首先,唐朝科举的考卷,是不封名的。也就是说,主试官员能清楚看到手里答卷出自何人。若是世家门阀出身,自然就高看一眼。

而下一个来寻姜沃的,都不是行卷,而是直接来点名荐人的。

姜沃给眼前的阎立本倒上茶,然后好奇道“阎尚书新任工部尚书,不忙吗”竟然还有空来吏部寻她。

果然是武皇。

自科举起,寒门多了一道起家的指望,哪怕依旧是一条很难很窄的路,但到底不是从前路途断绝,根本无路上天的情形了。

只是

几不闻蝉鸣。

“发现了是不是”

姜沃不由笑问道;“那我可要请教阎尚书了这位沧海遗珠是何人”

皇帝很痛快批了。

半晌后抬头。

哪怕姜沃点头,媚娘还是前后嘱咐了三遍。

真正出自寒门,由下面州县府学一层层考上来的学子,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这一年的知贡举,是王老尚书,姜沃就请命跟着上峰去学习贡举事。

何为世家,其实说到底世卿世禄。想要世世代代维护自己的地位,一定要保证子弟一直有朝廷高等官僚才行。

还是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