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沃自然也提前做过许多新部门的功课与太史局这种精炼部门不同,吏部下属官员极为庞杂,比如单考功一属,负责日常公务的令史与书令史加起来就有上百人。
来人生的面目周正,美髯飘飘,姿态闲适风雅
姜沃遵照老领导的安排,就任司封属。
姜沃从前入太史局,很快就记住了每个人的名字、性情、才干。但到吏部估计要下一番水磨功夫了。
起身肃道“姜卿既入吏部,朕对你便颇多期许。”
很快,朝中官员便震惊了。
皇帝下旨,追赠皇后之父,已故应国公武士彟为司徒,并州都督;皇后生母杨氏封应国夫人。
“朕已然挽留了他。”
做皇帝不能,至少不应当这样。
“立后大典后,吏部王老尚书上表致仕。”
姜沃郑重应道“臣必不负陛下之期”
这一位侍郎,应该是皇帝选定的,在年后,真正接过王尚书班的人。
免武元庆武元爽承爵。
皇帝闻言颔首。
姜沃毫无异议要是崔朝能解开皇帝这个谜语人就好了。
皇帝道“吏部,天官也,为朕之肱骨。当为朝堂擢优者,退劣者。”
为什么陛下与皇后刚才不问说了算的人啊
诸般思绪在脑海中转过,不过瞬间。
姜沃并不知,因自己太忙,帝后就只留下了崔朝来逼问家事。
姜沃听了,也不甚意外王老尚书已经望着七十的人了,一辈子持身中正,为人极低调踏实。
姜沃懂了。
姜沃陛下,您是会选人的。
皇后上表为两位兄长请辞爵位。
姜沃望着这个将来的搭班同僚与半个上峰,感受到了未来工作量的压力。
上吉卦。
最好的老师,自然是在吏部如泰山石一般坐了小二十年的王老尚书。
皇帝给了她吏部仅次于尚书的官位。
人心莫测,可不是程序,输入进去秉公做事,就会被执行下去。
姜沃主要寻了下龙州,唔,原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啊。
必然还有旁的事情
为了这个大侄子在户部要钱的所作所为,王老尚书每次见到户部尚书幽怨的眼神,都得拿出为官五十年的脸皮,才能若无其事地走开。
皇帝摇头“朕忽然不想说了。”
如今朝上换了天地一般,他能撑过前两年岿然不,估计也累了,想要退下来也正常。
姜沃倒从未想过一口气吃个胖子,几年后就能接过庞大的吏部。
整个吏部的官员,上下数百人,且常有调任外放。
“待初一,姜卿到吏部去后,便能见到了。”
姜沃看清来人时,心中万般感触只化作一个五味杂陈的啊。
她按吏部例呈上奏疏。
王正卿。
皇帝在榻上坐着,以手支颐笑道“朕看王尚书精神矍铄,谈吐敏捷,再撑个年,一点儿问题没有。”
道他们白衣无功于国,不堪国爵,请陛下勿加恩。
王老尚书与她谈了片刻后,另一位侍郎才至。
好在只是错觉。
姜沃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他在心底算一算两人的年纪差距,正好相差二十岁显然皇帝已经在铺设未来吏部的两任班底了。
姜沃见他腰板直挺,眼明目锐,思维敏捷,再听说他今日还是骑马上朝觉得皇帝估计保守了,感觉王老尚书怎么也能一口气干到八十啊。
他老人家须发皆白,但确如皇帝所说精神矍铄。
只是
吏部便拟了公文,将应国公爵位降一等,传于武士彟长子武元庆,而武士彟次子武元爽,也可按例授县男爵位。
“朕是要与你说说吏部事。”
两位吏部侍郎还是如期走马上任。
这,这他说了也不算。
吏部位于晖政门前,署衙旷丽,尽显六部之首的宏阔。
姜沃从来心态摆的很正别说此时的皇帝了,就算是当年晋王,她都恪守着君臣之分。
饶是崔朝,都被帝后二人的注目看的有些压力。
可见王老尚书是个保守稳重人下属官员最多,牵扯朝堂最深,也最复杂的考功属掌考核官员政绩功过,并不令两人直接接触。
他看着眼前两位吏部侍郎一个是天子近臣,朝野皆知的简在帝心,这些年晋升堪称平步青云;另一个王老尚书根本不想看自家不省心的侄子
崔朝顶着帝后尤其是皇后的目光,只觉压力山大。
一直在案前分奏疏,似乎根本没有关注这边的媚娘,此时低着头,唇边划过一个微不可见的笑容果然,她不会答错的。
她既择了吏部这个大唐最高人事部门,就做好了十年如一日去深耕的准备,甚至列了五年和十年计划。
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