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甥(这是辅政之臣的心吗?)(2 / 3)

直到今日,才开口道“我要见陛下。”

“若定我罪,非天子不能。”

为此,三司话事人才坐在这里,准备商议推出去一个人去向皇帝回禀他们什么也查不出来,请陛下亲自过来问话这件事。

大理寺卢正卿和刑部辛尚书,都指望御史大夫崔义玄去与皇帝回禀毕竟你是陛下刚提拔上来的,肯定是心腹吧

崔义玄拒绝独自背锅。

表示他绝没有那么心腹。

于是坚决拉上两个想躲事的老狐狸,一并去立政殿回禀。

皇帝看着案上三司找到的诸多书信,边翻看边似随口淡然问道“你们去抄赵国公府了”

刑部辛尚书却一个激灵,连忙道“未有陛下旨意,臣等如何敢抄没国公府。”

解释道取这些书信,还是由长乐公主亲自陪同。

像是闪电劈开黑夜,长孙无忌忽然怔住了。

“宗亲妄图取而代之,我替陛下平之”

李治在长孙无忌对面坐下来。

他以为无论什么都能接受质问,愤怒,怨怼,乃至衔恨

李治走近,抬手按住长孙无忌的肩膀。

长孙无忌神色恍然,只觉好似时光倒流,十五岁的晋王拿着一卷律法,站在他身边讨教“这条律令,我这样解,舅舅看对不对”

“对不对”

只是什么呢只是相信自己,只要他在,世家必然翻不出什么花来,该用还是得用,不然难道由着皇帝启用诸如许敬宗等无才无德之人

收拾的很干净。

可皇帝的声音依旧冷静地在说着“其实,舅舅何尝不是在用朕压制世家,再用世家来掣肘朕”

“朕等着。”

李治将称呼从朕,换成了我。

“是不是说了太多次在帮朕稳定朝纲,舅舅连自己都骗过了”

下首站着的三人,这次是齐齐打了个激灵,只得硬着头皮回了长孙太尉那句话。

他是这样想的吧。

“舅舅是否觉得很畅快登高览众,百官臣服,无论世家勋贵还是宗亲皆要俯首。比之前那些年,都要痛快”

大约是被冤屈的愤怒和怨怼,以至于见了他也没有起身行礼。

可是现在,李治才知道,他见不得舅舅狼狈。

长孙无忌见此,开口第一句话便带了些讥讽之意“陛下屏退左右,难道不怕我谋反弑君了吗”

大理寺有专门暂押亲贵的牢狱。

言及数年来“误先帝圣托,罔上负恩,擅弄权柄,几于专权乱政。”自请其罪。

“舅舅是不是觉得,我还年轻,做的不够好,你会先替我看住、镇住这朝堂。若我有过你便谏言,令我改之,让我做一个更好的皇帝。”

语气转冷转厉“舅舅不觉得,这是父皇的位置吗”

朝臣与侍卫都流水一样退出去。

至此,长孙无忌才低声道“我从没有想用世家掣肘陛下,我只是”

他今日过来,穿的也只是常服,乍一见

还是如稚奴所说,他是在为了自己能够权倾朝野。

“朕无嫡子,贵妃所出长子,难道不能做太子吗为什么非要是王氏女的养子,才能做太子”

朝臣皆惊专权乱政之罪,皇帝要深究的话,与谋逆也差不了多少了。

“舅舅舅舅”

“但陛下不能污我谋反”

有诏,此生勿复朝觐。

长孙无忌听着这些话,恰合心意,下意识颔首“是。”

在来之前,他已经想象过许多舅舅的样子。

李治深深望着眼前的舅父。

“陛下为太子以来,我自问护卫陛下之心如铁石”

“舅舅,你最后给朕上一道奏疏吧”

皇帝入内,就见到身形挺拔坐在桌前的长孙无忌。

皇帝也不在乎,摆手屏退左右。

皇帝的声音并不大,但落在长孙无忌耳朵里,却一句句令他惊心。

“十余年前,父皇修氏族志时,世家尚敢将李唐皇族放到第三等人家去,何况长孙一族。”

“总有一天你会老去,会将一个好好的朝廷交给我的。那时候,你也放心了”

“只要舅舅提出来,给刘宝林升位分,可立贵妃。”

然他眼睛里并没有笑意“舅舅,你觉得这是辅政之臣的心吗”

长孙无忌越说越激痛,双目通红。

李治笑了。

“陛下年少登基,朝野浮动,我替陛下镇之”

皇帝目光幽深一片。

三日后,太尉长孙无忌上书请罪。

“若为废后立后事,臣拂逆了陛下的心意,陛下要杀,为臣者引颈待戮”

然帝以元舅辅政,曾安社稷为由,免夺爵。

“舅舅口口声声立皇长子是为了朕,为了国本如果舅舅不提出把皇长子给皇后抚养,朕是愿意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