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退了一步?(动机—证据—声势三部曲)(2 / 3)

媚娘唇边带笑,笑意却冷冽“自来观史书,只见臣子之间不和,皇帝居中调和,令两方各退一步的。”

“再未见,皇帝与后族不睦,朝臣居中调和,各打五十大板,令皇帝和后族各退一步的。”

媚娘就看着皇帝眼底那一点犹豫,像是泡影般消散。

次日,中书令柳奭以才德不足,自请解宰辅位。

皇帝允奏,去中书令之职,降为吏部侍郎。

两日后,皇后自行宫还。

魏国夫人虽得了兄长的约束,知日后不能常来往宫中,但女儿刚归京,岂能不进宫看看,还是没忍住递了名刺进宫。

这次很快得以入宫。

见女儿安康无事,魏国夫人差点没哭出来“皇后一切可安好”

皇后见母亲情绪激动,反而不解“自然安好。骊山景色秀丽,皇帝许我多住些日子,觉得比宫里舒坦多了。”言下之意,似乎还有嫌回来太早的遗憾。

魏国夫人

她只好收起满腔苦涩道“好,皇后安好就好。以后我不能常进宫看你了。”

“凡事只好自己当心。”

皇后不解“母亲怎么不能如以往般入宫”

魏国夫人想着以后进宫少了,有些话该嘱咐还是要嘱咐,于是把隶芙一起叫来道“陛下偏宠宸妃,竟有些废后的念头。不过皇后勿忧,你既有中宫之名,又内有太子,外有母家,陛下的念头也只能是念头罢了。”

“皇后只安居宫中,看着太子便是。”

自柳奭辞宰辅位,又听闻皇后平安归来,并无异样。长孙无忌就觉得诸事又回到了平衡,回到了他期许的那样。

后位稳固,东宫稳固,朝堂稳固。

甚好。

也该准备新岁了。

“都准备好了。”姜沃在御前道“明日正好是大朝会。”

此时被褚遂良的话从惊动中拉出来,才忙站出来“陛下”然而还未申冤,就被皇帝打断“御史有奏,话才说了一句,朕还未听完,褚相便急着替朕治罪了”

人怎么就在大理寺中了

有一瞬间,太极殿安静的,人人都能听清,风吹过窗纸的轻微悉索声。

“柳侍郎窃以中宫不安,常泄禁中言语,私揣上意,屡言忧陛下有废后之意”

长孙无忌道“陛下,魏国夫人如此行事不当,可褫夺诰命。然若以此就加以牵连,甚至给柳奭扣上谋反的罪名。臣以为,实在过了。”

他对这位崔义玄并不太了解。

却是褚遂良先反应过来的“放肆诬告宰辅”忽然想起来柳奭已经不是宰辅了,褚遂良换过词汇“私诬谋逆,罪不容诛”

而今天,每个附和的人,都已经选好了颜色。

这位是清河崔氏,他是博陵崔氏,彼此虽同气连枝但并非一家。

次日,大朝。

今年又要如此了。

皇帝对着下首太尉微微一笑。

那些听话的沉默的,他们从未看在眼里的官员,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变成了陌生的富有攻击性的政敌。

他已然看明白,是皇帝。

听闻魏国公府置私婢于东宫,柳奭闻言色变,这真的很像妹妹能干出来的事儿

谋逆

在朝臣们看来,魏国公府和柳氏岂能不怨怼。而他们,又手握东宫,若对皇帝不满,保全自家最好的法子是什么

皇帝颔首“那就如此行吧。”

忽然想到了去年到了年底,朝臣们本来也是欢欢喜喜准备过年的,结果腊月里忽然出了个房遗爱谋反案,朝上整个晋西北乱成一锅粥了。

崔敦礼原本也在惊变的愕然中,忽然接受到柳奭的目光,觉得好大一口锅从天而降。

这是证据。

且这位出列的御史,长孙无忌虽记不清名字,但知道是清河崔氏人,崔氏也算是

长孙无忌随意瞥了一眼,见是御史台的人,就又散漫转开目光。

褚遂良灰头土脸闭嘴,退回了原位。

皇帝呵斥道“并非此意就退下”

你崔氏人,为何突然站出来行此诛心之言

“臣还记得,去岁太尉彻查谋反案,当时定下吴王罪证,便是潜构谋逆。”

拥立太子。

太尉不允。

接下来是声势。

太尉禀过年节事,皇帝颔首应准,又随口问道“众卿还有奏否”

而柳奭怒斥过血口喷人后,忍不住去看崔敦礼。

然而今日,舅舅又以此为由要救柳奭。

之前流言纷纷,陛下有废后之意。更有魏国夫人四处求神拜佛,现于人前。加上太尉神来一笔,压着柳奭退去中书令之位。

他们听错了吗

皇帝话音刚落,长孙无忌便听近处有声音道“魏国夫人是柳侍郎之妹,魏国夫人传了消息进东宫,与柳侍郎私传何异”

无论是谁,沾上谋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