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太子的失落(4 / 4)

到时皇帝御驾亲征,肯定要太子坐镇大后方监国。

那就不是太平寻常之时的监国了。

皇帝此番亲巡幽州,让太子监国,正是要看看幼子做了太子后,有没有变得想要独断揽权,急着树立太子的威望若是如此,皇帝是不放心御驾亲征,把后方交给这样一个急躁不听人言的年轻太子。

但这回雉奴的表现,很符合皇帝的心意。

头一回监国,没有急着树立自己的东宫威望,搞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凡事稳稳当当的,都一一问过宰辅们的建言。

那皇帝就放心了。

毕竟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从前就是给他坐镇大后方的。只要雉奴肯听这些老臣们的谏言,他就不怕前面打仗,后面出事,可以放心亲征了。

且说皇帝对这回太子监国颇满意,但很多朝臣不这么觉得。

他们觉得太子的存在感,真是有点弱了。

大概是年纪轻的关系吧,似乎没有什么大主意。

这样的太子,皇帝能满意吗

最先生出这样想法的朝臣,是从前的魏王一党他们打心底里希望皇帝对太子不满意,这样他们还有机会再拥立一个新太子。

不然他们以后的仕途就完了。

体会最深的是从前魏王党的中流砥柱,宰辅之一的刘洎。自从魏王被贬,晋王做了太子,他那日子过得哟,实在是憋屈。

新入东宫的年轻太子倒是没有把他如何,但架不住长孙无忌排挤他。尤其是刘洎自己还出了个昏招,主动跟皇帝请命道太子年幼,从前与诸朝臣未有来往,不如陛下安排三省六部的宰辅,可轮番去与太子谈论政事,令太子广听善言。

平心而论,这是个很好的建议,皇帝愉快地采纳了。

李治也觉得挺好,他可以多与不同朝臣们谈讲政事,学着如何做一个储君,也能更快的熟识宰辅。

对刘洎自己更好可以借此得以出入东宫,亲近新太子,逐渐将身上魏王党的标记洗掉。

但刘洎此举,实在是动了长孙无忌的根本利益。

长孙无忌大怒,心里恨不得生啃了刘洎。

雉奴是他最先慧眼识珠,挑中的储君。在长孙无忌看来,这一路,也是他居功至伟,把雉奴从晋王辅佐到了太子。

当时你刘洎在哪儿在对立面跟着魏王呢

结果现在倒是跑来亲近太子了。

相当于他长孙无忌辛辛苦苦种了一棵树,从小树苗终于养到开始结果子,到了收获的季节,结果刘洎忽然窜出来开始偷他的桃,甚至还带着好多人一起偷他的桃子

长孙无忌不踩他,就不叫长孙无忌了。

于是太子监国这些日子,长孙无忌便数次把刘洎踢出决策层。不但如此,还给他安排了别的事儿,阻止了他再去东宫跟太子套近乎。

李治对此倒是有所察觉,但对于现在的李治来说,长孙无忌和刘洎选哪一个,根本不需要考虑。

刘洎在憋屈中生出了惶恐现在就这么排挤我,若是将来太子登基,长孙无忌翻旧账怕不是要直接干掉我啊

于是以刘洎为首,被长孙无忌排挤了去做冷板凳的魏王党,都开始盼着废太子的事儿再次发生。

毕竟主少国疑,太子虽是占着嫡,但上头占着长,占着贤的还有好几位皇子呢

恰好这一年,吴王李恪上书请命回京陪父皇过年,从封地来到了九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