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第 145 章(4 / 5)

小知县 桃花白茶 8308 字 2022-12-17

就是一亩田地多个一百来斤吗那我们多种一亩地就好。

你的一亩地产五百斤,我们两亩地产七百斤我还赚了

又不是我们自己种田,省事这种,跟我们没关系。

要是把隐田清出去,那才是损失

既不要良种,纪炀他们的良种司也不强求,这不是人都收回来了。

今日不要良种,不代表以后不要。

等到最后,便是咬死不要良种司插手,那也由不得他们。

他们就按原定的计划,先把六成土地整理成册,各处督查良种种植。

剩下那四成看似不管,其实暗中收集人证物证。

等到时机成熟,大势不可挡,也没法阻挡。

林启跟叶锡元等人回来,让徐九祥心中大喜,再看到各处传来良种陆陆续续播种的消息,更是高兴。

现在能种上良种的不算太多,可各地已经做好准备,随时等着汴京的运种子队伍过去。

而且派到各地的农人开始做事,因地制宜,会做出更好的东西。

徐九祥坐在勤政殿久久没有说话。

他脑海里回想到许多人,最后目光放在各地文书上。

不骄不躁,不骄不躁。

纪炀知道徐九祥在平复心情,甚至笑了笑。

能有这份定力,已经很好了。

他跟林启等着从勤政殿出来,天都黑了,几人干脆相邀去酒楼吃饭。

也算是给林启,叶锡元接风洗尘。

别看只出去三个月多,但他们两个简直一肚子话要说。

讲到最后,叶锡元对纪炀道“当初灌江府的情况更是复杂,你都能成,若你下去,必然速度更快。”

纪炀笑着摇头“没那样简单。”

“各地的情况不同,哪能一概而论。”

他说的谦虚,别人可不这么认为。

要知道,他们这些人下去是砸人饭碗,夺人钱财的,能不招人恨吗。

纪炀那是砸饭碗吗,直接把灶台都给毁了。

如今灌江府的繁华不都是他当初的功劳。

若要是之前,其实很多官员都会反对纪炀把事情做得如此之绝。

但瞧着灌江府那种荒凉之地,竟然在他手中破后而立,而且立得愈发好,自然多了不少追随者。

有这种成功的例子,也是他们竭尽全力的原因。

良种司在这次清查土地立了大功,回来之后却又化整为零,重新当了平平无奇的制定种子价格,监测市面种子良莠的小部门。

其中各位能臣也被皇上派去各处任职。

连林启跟叶锡元也一样,林启直接去了礼部,而叶锡元在翰林院做大夫,年后还会被外放。

有人还说皇上跟纪炀实在过分,他们立了大功还不赏,权利那样大的良种司说散就散

不过这让许多未交出土地的豪强们松口气。

部门能人都散了,剩下做些杂务的人,不足为惧。

看来皇上查到八亿亩田地已经知足。

外面的消息看着是确实如此。

其实就算如今近八亿亩土地,已经值得大夸特夸,收手也正常。

这毕竟是承平国之最了。

虽比不上前朝最鼎盛时期,但也很不错。

一时间朝中歌舞升平,赞扬声更是不绝于耳。

仿佛前段时间在大家口中还年幼的皇上,一跃成为承平国明君。

徐九祥私底下还在跟纪炀稍稍抱怨“若不是心中有大事,肯定会被他们的夸赞蒙蔽。”

试想每天一起床就是咔咔一顿夸。

吃饭夸,上朝夸,奏章夸。

百姓们见你,也是真心实意地敬佩赞扬。

这谁不迷糊。

纪炀安慰“心中清静即可。”

徐九祥干脆不时召林大学士进勤政殿,又找了几个学识斐然的高僧道人过来。

多读几卷好经文,竟然还真的平心静气了。

随着良种司监察职责不再,果然各处开始放松警惕。

殊不知暗地里的探查队伍已经出发。

其中还有上次并未派到边关的武将穆家,以及皇上另一个妃子庞家。

由明转暗,相信会带来不少收获。

时间一点点过去,终于进到十月份。

纪炀跟徐九祥等人,一直在等一个消息。

来自江南的消息。

十月下旬,快马加鞭而来的文书一路疾驰,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汴京。

终于在进入冬月之前,送到皇上手中,送到满朝文武手中。

这文书里,还夹了两颗沉甸甸的谷穗。

江南苏杭一带。

一户姓余,一户姓周。

种下朝廷分发的良种后收获。

余家一亩田地收获稻子七百斤。

周家一亩田地收获稻子七百二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