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只有继续输出了。
总有一天,百姓们会发现“纪炀”的真面目。
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个落地,当不了官的书生,说要收集斥责纪炀的文章,让更多人知道
好事啊
反正他们印了那么多份,只要随便给出一张即可。
谁料那落魄举人来了之后,竟然挑挑拣拣,拿了比较短的文章,说报纸篇幅有限,短的文章更有力度。
什么叫报纸
怎么还篇幅有限
国子监的人只觉得这人神神叨叨,并不去理。
那落魄书生拿了文章,七拐八拐到了一处偏僻院落。
这地方是晁盛辉母亲的私产,被他拿过来临时做报纸印刷。
一进到里面,就是油墨的问道。
落魄书生一改外面神神叨叨的模样,眼神散着兴奋。
“公子们郡主,我拿到了”
井旭啧了声“说了别喊公子,叫我井旭就行。”
颜海青也道“苗书杰快来客气个什么劲。”
映月郡主朝他抬抬下巴“让我瞧瞧,他们到底怎么骂纪炀的。”
众人围到一直没说话,却明显是这件事主心骨的晁盛辉旁边。
晁盛辉手中拿着一尺二长,一尺六宽的纸张,从中间折叠,可以掀开。
现在这纸张三面已经有了内容,都是他们手写上去。
分为一二三四版。
第四页上尽是宗室八卦,还有前朝旧闻。
宗室八卦大多都不伤体面,不过也能供人逗乐。
前朝旧闻要犀利一些,更骇人听闻。
反正这一页要多吸引眼球,就有多吸引眼球。
第三页登了近来坊间趣事,邻里婆媳之间矛盾,还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阅读性很强。
第二页刊登了近来官府的一些重要通知,皆是一字不落写上,也选的是比较安全的文书,方便大家查阅消息。
而正面的第一页。
已经分出九个板块,其中三个都是留给抨击纪炀的文章。
其他六个则分为正反方。
正方支持文章,反方则取笑文章内容,逐字逐句挑刺。
如果这么看的话,似乎很是公正。
可只要仔细就会发现,正方的文章写的枯燥无趣,屡屡引用枯燥无味还又冷门的典故,阅读性极差。
但反方,也就是支持纪炀的人,那文章写的犀利有趣,便是单独拿出来,都会让人捧腹大笑。
看似没有立场,看似公正。
实际上已经有了选择。
谁不喜欢看有趣的东西
这事的“代理人”苗书杰啧啧道“纪大人不愧是天纵奇才,这事都能想的出来。”
“不过你们找谁写得文章,也太有意思了。”
晁盛辉轻咳,他才不会说,自己找了林家的人。
只是接触了下林大学士,很快就会他家弟子过来洽谈。
人家那边的文章,就是好啊,而且还守口如瓶,不过按照纪炀的话,留了个笔名,说以后还能继续写。
但说起办事的人,这代理人苗书杰确实落魄,昌盛三十六年进士落榜,但却没有回乡,在汴京帮人抄书挣钱,准备三十九年再考。
也不是他不想回,而是他家远在灌江府,一来一回去,半年过去了。
再说家里那样乱,不如留在汴京。
谁能想到,灌江府竟然大变样
他家人写信回来说,还说他们新知府极好,他家如今还有田地了,让他安心读书,家里不用照看。
这种恩情下,苗书杰对纪炀哪有半点愤恨,明明全都是崇拜。
不过他在外的人设,那是怨恨纪炀,觉得自己寒窗苦读几十载,却不如纪炀买官。
这种人实在不配当官云云。
许多读书多年的人,对纪炀都是这样的想法,所以也很能说服人。
晁盛辉选了苗举人出面,选得也非常合适。
报纸的事都是他一手操办,按照纪炀办报纸的要求,全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这第一页的文章全都刊登上去,这报纸就成了。
以偏院印刷速度,不出三天时间,印个上千份不是问题。
但纪炀也说,小报这种东西,以前也有,但并不盛行,所以朝廷不会管。
可他们这叫京都趣闻的报纸,必然反响不同。
还要做好被限制的准备。
不过想想,以他们这几个人的身份,再加上他们对朝廷忠心耿耿,还有晁盛辉这个人精揣摩圣意。
应该不会犯太大忌讳。
只要不妄论国事就好,还要对以后百姓投稿点评加以审核,这才能让报纸长长久久存活。
纪炀都把这种细枝末节都想到了,晁盛辉自然办得妥当。
二月底,紧赶慢赶的京都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