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有果然如此的感觉,就说嘛,能考过的人,能会有这样的文笔。
“那是荫封不知纪知县是朝中哪家子弟。”
先问问,若他家名声不好,还是远离吧,省得给韩家添麻烦。
“倒也不是荫封。”
纪炀认真道“我这官,是买来的。”
买来的
韩潇一时没坐稳,买来的
等他抱着自家藏书回去的时候,人还是懵的。
他当知县那么好,怎么是买的官
自己对买官之人的印象,都是那昏聩之徒。
贿赂公行,悬秤称官,指方补价,为祸一方。
这才是他对买官之人的印象。
哪有像纪炀这样不仅不捞钱,还给身边人补贴的例子
韩潇回到韩家,这事只能找族老商议
韩族老倒是摸摸胡子,反而说道“你问他是哪家子弟的时候,他并未回答”
“对,怎么了”韩潇不明所以。
只听韩族老道“其实扶江县隐隐有些传言,说纪炀的身份不一般,似乎是伯爵家的公子。”
其实早之前就在传,但扶江县最近事情多,才没有盛行开。
现在事态平稳,那可不是八卦的好时候。
韩族老平时四处闲逛,跟各家老农聊天,自然听了不少。
“姓纪,伯爵家”
“是当年的武侯吗他家的孙儿”
韩家虽然不在汴京多年,可到底有些联系,虽说不是太熟悉,可武侯这样的忠臣武将,他们还是知晓的。
韩族老点头“应当是他家的,只是他家为何不荫封,反而要买官”
提到买官两个字,韩潇跟韩族老同时沉默。
韩家最厌恶跟这种赃官污吏为伍,可纪炀偏偏是个例外。
要说买官的本质,买官人的本心。
大多只有一个目的,我花钱买的官,我要是不贪污,岂不是对不起自己的银子。
所谓宝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
邓通成是银钱的代称。
更有什么千里为官只为财等等的说法。
韩家两人一时说不出话。
最后韩潇还是道“这事还是不要乱传,否则对,对纪知县不好。”
他们在扶江县也近一个月。
纪炀的为人,纪炀做过的事,韩家都看在眼里。
否则也不会真的去官学当夫子。
韩族老点头,但还是道“纪知县若愿意看书,就挑些浅显的送过去。他毕竟是武侯后人,当年平定灌江府,让咱们韩家得以修养生息,就有他祖父的帮忙。”
纪炀祖父平定灌江府,偶然救了韩家,这并非巧合,而是武侯战功赫赫,征战过的地方无数。
可能只有海上作战吃了些亏,其他地方简直无往不胜。
韩家只是他救过的千万人之一而已。
不念这份恩情,冲着纪炀本人,韩家也是愿意帮忙的。
不过送书归送书,亲自教导绝不可能。
原因大概跟孙悟空他师父跟他说的那句话一样,日后闯出祸来,千万别说你是我教出来的
纪炀看到韩潇去而复返,手里又换了套浅显的书,心里好笑,嘴上却严肃道“自然,咱们以朋友相称,自然无传承关系。”
主要是古代的师徒犹如父母。
若学生闯祸,定然要连累师父的。
韩家一向避世,而纪炀明显要走得更远,以后无论好事坏事,都跟他家毫无关系。
韩潇见纪炀理解,忍不住解释道“我家若不是如此作风,只怕早就没了。”
纪炀点头“如此行事,也是大智慧。”
两人相视一笑,算是认下彼此这个朋友,不过韩潇走的时候还道“这书上有我启蒙时的批注,若有不懂的尽管来问,”
说罢,韩潇又觉得自己讲错话,没想到纪炀还是不在意,甚至对他表示感谢。
韩潇回到家中,只能说一句话。
纪知县,他果然没看错人
就是个顶天立地的好人,也是好官。
至于买官
这事一定另有隐情
肯定有他们不知道的事,还是不要评价了
纪炀知道韩家的为人,但这事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他也不介意啊。
纪炀最近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等着汴京那边的好消息。
他们县的茉莉香粉卖的怎么样了。
算着时间,该有消息传过来才是。
茉莉香粉的消息没传过来,上集村葫芦作坊倒是送来好消息。
之前纪炀说制作模具改变葫芦形状,这事一说,村里种葫芦的人家都开始打造模具,速度之快让纪炀想说一句,找几颗葫芦试试就行。
谁让上集村的人如此信赖纪炀。
而且扬州那边对之前葫芦器具的需求明显降低。
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