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三辞三让!执掌天下!(1 / 2)

近卫前久懂了。

投名状嘛。

京极高政此前就表示过,以后rb不再有天蝗。

什么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尽管京极高政已经掌控了实权,也不希望自己的头上还有人。

哪怕这个人只是一个如同吉祥物一般的傀儡。

他要做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一人”。

而取消天蝗对于谁的影响最大?

肯定是京都的这些公卿啊。

虽然这些公卿别的本事没有,但是公卿体系从古至今存在了这么多年,影响力是在的。

京极高政自然希望公卿们能在自己“登基”的时候别搞幺蛾子,能够全力支持。

而这件事还不能让三条公赖这种与京极家关系亲密的公卿去办,那样目的性太明显了。

近卫前久则不同。

他与各方公卿关系都很好,而且是现任的关白,名义上的公卿之首。

有他出面,自然更好操作。

“太政公,在下斗胆问一句,是否在下办成了此事,我近卫氏以后便是这上议院议员了?”

近卫前久继续问道。

让他出面解决这件事,无疑是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若是没有京极高政的亲口承诺,他还真不敢。

这事儿成了,可以想象的是以后近卫家必然是众矢之的一堆骂名。

京极高政点了点头,肯定的说道“当然!”

“不仅如此,十名轮值议员的第一轮选择也由你来决定,相信这一来,你在公卿之间也好说话了。”

近卫前久心下有数了。

有了京极高政的承诺,自己大可以用这十个名额来换取其他公卿的支持,事情也就好办了。

近卫前久和上杉政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没几日,京都和伏见城便迅速做出了反应。

首先,上杉政虎以关东管领的名义召集了关东大名云集伏见城京极馆,希望由京极高政总揽天下事。

京极高政婉言谢绝。

次日,京都的近卫前久联合三条公赖、二条晴良等人将京都从五位以上的公卿全拉来了伏见城。

近卫前久以关白的身份表示,公卿们愿意奉京极高政为首,希望京极高政能代天巡狩,接替原本天蝗的位置。

京极高政再度拒绝。

次月,丰后大友家以九州探题的名义召集九州大名,陆奥的伊达氏、出羽的最上氏也拉来了奥羽地区的大名,纷纷要求京极高政荣登大位。

京极高政以自己德行不够为由再次拒绝。

随后,上杉政虎、伊达晴宗、最上义守、大友宗麟、近卫前久五人联合奏请。

京极高政“无奈”宣布成立总督府,京极高政出任总督,总揽天下事。

同一时间,总督府章程颁布。

除总督府外,另设众议院、监察院两个机构。

众议院为中央机构,分上下两个议院。

上议院常设议员五人,分别由上杉政虎、伊达晴宗、最上义守、大友宗麟、近卫前久出任。

下议院三十五人,大名二十五人,公卿十人。

二十五名出任议员的大名分别是岛津、佐竹、里见、尼子、毛利、葛西、浦上、赤松、筒井、畠山、织田、斯波、武田、井伊、小笠原、一条、相良、芦名、河野、山名、一色、土岐、姊小路、伊东、肝付。

十名公卿则是三条、二条、鹰司、九条、一条(京都一条)、今出川、飞鸟井、西园寺、花山院、三条西。

监察院的职责是监查百官,设院正一名,监察大使三人,并于各令制国分派监察使一人,监察地方。

第一任院正为京极高吉,监察大使三人为真田幸隆、明智光秀、沼田光和。

这四人是监察院的主官,总揽各地监察使。

这俩个是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则保留原有令制国,所辖领地为整国或者多国的大名直接出任该国国守。

比如岛津氏为萨摩守、斯波氏为骏河守、土岐氏为美浓守等。

国守需入驻伏见城奉公,享有对领国的支配权,但领国的经营由守护负责。

像陆奥、出羽、播磨这种大名众多的领国,则另选他人出任权守。

权守没有领国的支配权,只享有一定的俸禄,也需留在京都奉公。

同时,京极高政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府、西国府、中国府、近畿府、四国府、北陆府、东国府、关东府、奥羽府9个府,统归总督府直接管辖。

九州府管领为大友宗麟,西国府管领为尼子五郎兵卫,中国府管领为京极高景(此后中国府管领由京极家继承人出任),北陆府管领织田信长,东国府管领上坂宗信,关东府管领上杉政虎,奥羽府管领仙北公方足利政直,近畿府管领则由京极家亲蕃御三家大名轮流出任。

所谓御三家,为京极家亲蕃大名之首,分别是细川、土岐、尼子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