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什么叫算是”
又道“这底下是林晏写的注,你看看。”
林夕哪耐烦看这个,道“就这么浅的东西,要什么注啊,他爱怎么讲怎么讲去,有什么好看的”
“罢罢,朕就不该问你,”宣帝摆手“滚去玩你吧”
林夕嘻嘻一笑,欢喜去了。
何公公将三字经及其注解送到史思源和安元纬面前,宣帝道“两位爱卿看看这个。”
字不多,两人没多久就看完,史思源抢先起身道“陛下,臣想求个恩典。”
宣帝颔首“说。”
史思源道“臣家里的孙儿因老妻溺爱,年近五岁还不曾开蒙,臣可否将此文抄录一份回去,教导我那不成器的孙儿”
宣帝含笑,道“这么说来,史爱卿觉得此物还不错”
史思源正色道“岂止不错,此文虽浅显直白,却涵盖历史、天文、地理、人伦道德,且读来朗朗上口,用来启迪蒙童最适合不过了”
宣帝笑道“这东西,是皇长子今天与朕的。说前些日子成王去他那里探病,恰巧遇到暄儿背书,那个不着调的,说什么让小孩子背这种东西,简直没天理。过得两日,就让底下人给他送了这个去朕大略看了看,写的还算用心。”
安元纬道“陛下和太后教导有方,成王殿下品性纯良,待人接物一片赤子之心,学问也”
宣帝摆手,笑道“他什么德性朕还不知道他就算帮你了一回,你也不必搜肠刮肚的找词来夸他。”
微一沉吟后,又道“只是成王倒提醒了朕。我大宣子民,向来以千字文启蒙,然而对于三岁孩童而言,千字文过于生涩我有心将此物刊发天下,让天下蒙童,读千字文前先学三字经,两位爱卿以为如何”
史思源和安元纬对望一眼,齐齐躬身道“臣亦有此议。”
宣帝道“既如此,朕便令翰林院将三字经重新修订”
安元纬打断道“陛下”
宣帝微微皱眉“嗯”
“陛下,”安元纬正色道“臣以为,这三字经成王殿下写的极为用心,内容完备、用典精准,以臣之见,可直接刊印,一个字都不必改。”
宣帝沉吟“一个字都不必改”
安元纬肯定道“一个字都不必改”
史思源有些意外的看了安元纬一眼他这是因为成王对他女儿的救命之恩,拿前程为三字经做保
需知这三字经若是过了翰林院之手,会不会改的面目全非先不说,且传到民间之后,说不定就没成王什么事了谁不知成王不学无术,居然还在朝廷编纂的东西上挂个名儿,忒不要脸
可若三字经一字不改刊行天下,从今以后,以此启蒙的读书人,谁提到林夕敢不恭恭敬敬称一声“师”
活着的天下师
日后即便成王没了太后和皇上的疼爱庇佑,以他的身份和声势,又有何人敢对他不敬
皇上起意将三字经刊行天下,只怕也是这个原因能让皇上用心至此,这位成王殿下,好大的福气。
看来那位薛云泽薛大人的任职之地,还得再往远处挪挪才行。
心念电转间,亦拿定主意,道“陛下,臣也以为,这三字经并无删改的余地。”
宣帝微微一笑,道“话是这么说,但即便没有重新编纂的必要,小毛病总是有的,两位爱卿不妨将它拿回去,仔细审核朕记得,两位当年也是状元、榜眼出身,一事不烦二主,这序和跋,就劳烦二位爱卿了”
史思源笑道“那臣等,可就沾了成王殿下的光了”
一连数日过去,史思源和安元纬各自将序和跋写好,约了日子一起拿给宣帝过目。
史思源是惊异的,那三字经他当初匆匆看过一眼,硬着头皮说“并无删改的余地”,实则只为顺应宣帝的心意,且有安元纬出声在前,即便有什么问题,也有人顶在前面然而回府细看之后,却发现这看着粗陋简单的东西,竟似经过千雕万琢一般,竟真的可一字不易
谁能想到,这是大宣出了名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王爷,只花了两日写出来的东西
难怪太后和皇上,对他如此宠溺纵容。
又想起那首桃花诗什么戏词儿,怕是他自己写的吧
宫门外,安元纬与先他一步抢下刊行差事的史思源拱手告别,车夫低声道“夫人先前派人来传话,让您忙完差事快些回府。”
安元纬脸上笑容敛去“知道了,回吧”
回到安府,安夫人正在安以寒房中,见安元纬进门,顾不得嘘寒问暖,道“外面的传言,你可知道了”
安元纬轻叹一声,道“游之出事的时候,夫人就该想到会有这一日才对。”
对方既将事情传给刘四之流,让他以此为由对楚栗下手,如今两人已如他们所愿解除婚约,这些人不再点一把火,难道还好心替他们保守秘密不成
安夫人道“你早知道会这样”
安元纬点头。
安夫人怒道“那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