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毛竹行不行”
明远正想着,姚小乙突然发问,同时伸手指着西面。
“渭水上游有一大片竹林,叫人伐了顺着河道就能运下来。”
竹子看形状不就是天然管道吗
明远顿时觉得有门儿。
“我在老家时,山上寺庙,和山边的大宅,会将毛竹一枚一枚地凿出榫头接起来,然后用细麻油灰缠上接口,就能从山里引山泉入宅院。”
“老家人管这个叫竹笕。”
作者有话要说1北宋名相晏殊的“凡尔赛”是有记载的
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吴处厚青箱杂记
也就是说,李庆孙写的富贵曲中有“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这样的句子,晏殊就评价说“这首诗估计是乞丐写的吧至少是从没尝过富贵滋味的人。”不得不说晏公在这里确实嘴毒。
晏殊自己的诗词里就不写那些金玉锦绣,而是只描写“富贵气象”。比如著名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穷人家里,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吗
2本章的灵感来源于吴钩风雅宋中的一章宋朝城市已有“自来水”。
宋代已经出现了“竹笕”,就是用竹筒连接起来的输水管道,可将户外的泉水引入宅内,用于洗灌、洗漱与饮用。比如说陆游曾经写过“竹笕分泉自遍村”,周焘写过“竹龙驱水转山鸣”,黄庭坚有一首诗的题目就叫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这些都是宋时已经出现这种设备的明证。
另外,苏轼在绍圣年间被贬去惠州的时候,曾经为隔壁广州城设计过一种“自来水系统”,乃是广州城外蒲涧山滴水岩下凿一个大石槽,以储存山泉,再将巨竹打通关节,首尾衔接,借口处用麻绳和漆密封,制成五口长长的管道,从大石槽引水入城。又在城内也设置一个大石槽储存城外来水。再用五口竹管将泉水分别引至城中各处小石槽,以便居民汲取。
这个就很有城市公共“自来水”供水系统的原形了。
当然,明远身处的环境与苏轼不同,他的出发点和苏轼作为城市管理者出发,设计出来的公共设施也是不一样的。
本项注释的内容均引自吴钩风雅宋,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那本书,那本的优点是有很多图,很多古画,因此书中描绘的宋人生活非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