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拿上锣,给他开道啊一边开道一边喊,王大人帮罗大监把儿子找回来了快去啊咱不能白挨骂。”
班头跳了起来“着啊光想着明天白天再散播”
王云鹤啼笑皆非“你又淘气了。”
祝缨道“并没有,我要淘气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她也不夸王云鹤这件事做得漂亮,王云鹤这个法子她用不了,王云鹤是京兆尹,能运用的人手很多,换了她现在也使不了这个法子。
她说“也不知道孩子找回来之后,士子宦官两边还闹不闹、能不能好了”说着,悄悄看了一眼王云鹤。
哪知王云鹤并不忧虑,说“难道以前很和睦”
祝缨道“那”
王云鹤道“你以后,也不可骂他们太狠,也不可打他们太狠。”
“咦”
王云鹤叹了口气“那是天子家奴啊士大夫很好,君子很好,但谁侍奉陛下吃饭穿衣呢陛下也要生活。都骂奸佞,然而天子有时候需要有人做的事,君子又不肯做,奸佞又肯做。天子,也是人啊。”
祝缨道“是。该骂还是要骂,该打还是要打,别叫陛下不痛快了就行。”陛下痛快了,怎么打骂也都行。
王云鹤说不上是失望还是高兴,说“你呢房子盖得怎么样了”
“真是奇了怪了,别人都嫌弃求田问舍,说是那是胸无大志,您怎么总关心我的房子呢我不得有点志气吗”
王云鹤道“他们求田问舍,就是为了求田问舍,做官也好、讲学也罢,不过为了那点子东西。你是找棵梧桐歇歇脚,才好接着飞。”
祝缨道“不是,我就是为了扒个窝趴着。”
王云鹤弹了弹她的脑门儿“回去吧,今天不想写条子了。”
祝缨回到家里的时候,半座城的人都知道罗元的儿子被王云鹤找到了。百姓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一边骂着罗元这个王八蛋真是能折腾人,一边又觉得大家可以不用再瞎忙了。
祝缨家的门没有关,张仙姑站在门口等祝缨,等着问她什么情况。
祝缨道“就是人找着了呗”
花姐道“幸亏平安。”
祝缨道“是啊还好是活的,要是死了,王大人本事再大,恐怕也”今天看那个孩子,身上衣服首饰都叫扒干净了,一身粗布衣服。这样的一个孩子,就地一埋,不久之后化成白骨,谁又能知道他曾激起这么大的风波呢
张仙姑道“那是王大人好人有好报,这小子的命得是托王大人的福才得来的。他家里人还那样说王大人,也不怕折福折寿”
祝缨道“你等着,他必要重谢王大人的。”
张仙姑不信“那样狼心狗肺,这些日子那么样的骂王大人,他能知道好歹”
祝缨伸出手掌“两贯。”
“什么”
“打赌,两贯钱。罗元一准儿要谢王大人,他要酬谢王大人,你给我两贯钱。不谢王大人,我给人两贯钱。大姐当证人”
张仙姑说“我不赌”
“哎别呀”
与祝家类似的对话在京城许多角落里还有许多,大家对罗元找到孩子这事也不能说惋惜,却是真的为了王云鹤甩掉了罗元这滩臭狗屎而高兴。
第二天一早,祝缨去应卯,在皇城门口见到李校尉。
李校尉笑问“三郎,听到新消息了不”
“你说哪个新消息”
“罗”
“我不但听到,还见着了呢。”
“可算能消停了”
祝缨取笑道“不是看热闹的么”
“看热闹是可以的,等到热闹过了头,可就不好了。”李校尉说。
祝缨道“是啊,消停了好。”
到了大理寺,大家也是这般的说。祝缨也与他们聊一聊,还了“罗二、罗五都回去了”的消息,坊间传闻的消息里以罗元带着儿子回家为主,并没有提到侄子们。他们听到罗二罗五回家了,都带一点遗憾地说“唉,竟然不是他们。”
宦官家的内斗戏码,大家还是爱看的。
又有年长老成的人说“只怕日后是免不了一场的。”说完又闭了嘴,因为杨六郎来了。
杨六郎对祝缨十分感激,过来就要作揖,祝缨眼疾手快,没等他的手拱起来就给他拽到一边,问“你姑妈家一切还好昨天没闹吧”
一句话问出,大理寺众人也跟着等着听,杨六郎只好先回答。等他答完了,祝缨道“郑大人他们快回来了,你这些天也无心应卯吧赶紧回去,别再叫上官拿着你的不是了。”
杨六郎道“没事没事,今天没事了。”
听的人都笑了起来。
杨六郎错过了开头,现在再要道谢又没个由头,他也是脸皮不够厚,没有坚持谢一下就回了太常寺。
相较之下,罗元真是一个大丈夫了,他特意请假去谢王云鹤,还兼谢罪。伸手不打笑脸人,罗元还能屈能伸,礼物备得厚厚的,笑堆得甜甜的。诸多士子也无法挑剔他的礼数,再要骂他就是不体谅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