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十八章 长享五年,金船匠的回忆,宝船旧事和上国天兵!(1 / 2)

“呃,种什么,吃什么大人我在庆尚南道,家里世代是修船匠户的干活我没种过田,老爷们也不让我们有地至于周围的村子,那种的自然是稻米居多,小米也有只要不遇到台风、大水或者大旱,乡民们还是能勉强过活的,每个月也能吃上好几次大米”

天色渐渐变暗,晚霞是漫天的金红,与灰白的雪原响应。在这远离家乡的数千里外,船匠金善树摸了摸鼻子,回忆起朝鲜家乡的生活。

他口中的乡民,其实是末两等的常民、白丁。至于不算做人的贱民,那是不能接触的。他并不了解,更不愿了解。而在他眼中看到的朝鲜乡村,虽然四等人完全固化,各阶层间的矛盾尖锐异常,却没有那么多饥荒,远没有和国乡村那种地狱般的穷苦

“啊佛祖见证朝鲜的乡民,竟然每个月都能吃上大米”

听到这,出身虾夷地的村上季通和助一郎面面相觑,委实都有些不可思议。看到两人激动的反应,船匠金善树畏惧的缩了缩脖子,点头低声肯定,

“是的,大人北边的各道山很多,大概稻米种的少些,具体我也不清楚但是庆尚道各地,我亲眼看到的各处村庄外,一般都修有水渠灌溉田地当然,村里面也种小米,但大米种的面积,要多很多乡民们都是在水田中忙活,因为能开垦成水田的,老爷们都让我们开垦成水田了”

“嚯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金船匠的家乡,竟然如此富庶”

“可不是嘛普通乡民都能每月吃好几次大米那他们的武家,日子该有多富庶啊”

在此时的15世纪末,李氏朝鲜正处在极为繁荣的时期,人口大约在800万人左右。当然,经济繁荣与统治反动,并不矛盾。在李朝的800万人中,半数是四等的人,剩下半数则是非人的贱民和隐户,也就是实际上的奴隶这种接近一半的奴隶比例,甚至还要超过古典军国体制的湖中王国

而李氏朝鲜作为大明最偏爱和最忠诚的附庸,几乎获得了大明所有的农耕与手工艺技术。在整个亚洲的科技水平中,朝鲜是仅次于大明的第二,远超这个时代的和国。无论是朝鲜白瓷、朝鲜丝绸、矿山开采、冶铁炼钢、轮种套作、建筑修渠,乃至于从大明打包获得的海船建造技术,都是和国眼红羡慕,求也求不来的

历史上采银的灰吹法,天朝在唐代发明,宋代就传入了朝鲜。而灰吹法传入和国,则要等到1530年,还是从朝鲜引入的。至于明朝的海船建造技术,对和国严密封锁,却对朝鲜网开一面,甚至允许朝鲜王室获得广船和小型福船。像是庆尚南道的遮洋船建造技术,就胜过和国的关船至少一个时代,也是从大明学来的

“哈哈村上君,助一郎,你们没去过朝鲜国,不知道朝鲜国可没有武家,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士他们有军户,就是世代从军的一户户家庭”

“咦渡边大人,世代从军的家族那不就是武家吗”

“哈朝鲜国的军户,和本国的武家怎么能比本国的武家能决定领地中的一切而朝鲜国的军户,就是扛着矛头的穷苦农民,和乡间地头的足轻差不多,甚至还不如”

“啊这样的军户,也能打仗吗那朝鲜各地的守护,就不怕被其他守护们进攻我听说,朝鲜还挨着恶鬼的元寇呢”

“呃朝鲜也没有各国的守护代,只有一个李朝的国王。至于恶鬼的元寇”

僧兵渡边真澄摸了摸光头,看向船匠金善树。

“金船匠,恶鬼的元寇要是入侵朝鲜国,怎么办”

“啊可怕吃人的元寇入侵怎么办老爷们的事,小的一个船匠,又哪里知晓。不过,我倒是想起一件难忘的旧事来”

“嗯什么旧事”

“二十年多前,上国大明的大封舟曾经两次跨海前来,册封昭孝大王睿宗、恭孝大王成宗,还在庆尚道的港口停靠过,让船匠们帮着简单修补嚯那封舟可是真正的大船,有二十艘遮洋船那么大,估计有四五千料,简直如同海上漂浮的岛屿据说,这种叫做什么大福船,又叫做宝船那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的好船、巨船啊”

“什么二十艘遮洋船那么大的明国宝船佛祖庇佑当真会有这种大船吗”

“有有的白衣观音做证那船是我亲眼见到的,这辈子都忘不了的”

船匠金善树说起旧事,回忆着二十年前见过的宝船,脸上浮现出刻骨的难忘与憧憬。作为一名船匠,他知晓什么是好船,也知道造好船是如何的难,造巨大的好船又是如何如何的难而年轻时所见的宝船,几乎是他想象中船的顶点,反复在他的梦中萦绕。而对于上国大明的敬畏,也伴随着那艘遮天蔽日的宝船,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中

不过,他并不知晓,二十多年前册封朝鲜国王,便是这种郑和宝船最后的光辉了。十多年前的成化年间,为了阻止明宪宗再起下南洋的心思,也为了阻止官方南洋贸易的重启,朝中东南各省的文官,罕见地联起了手来。

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焚毁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销毁宝船图册,也有说是藏匿,反正是抹去了所有的记录。而隶属于兵部,建造宝船的南京龙江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