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家的考生。
就礼部和翰林院那些大臣,阅卷首选出身王公贵族之家的。
因为他们多是官宦之家,若是提拔了大家族的新人,彼此间在官场上官官相护,也好有个照应。
寒门学子没有背景,于他们而言没什么用处,他们便将寒门学子排挤在外。
当然,为了堵住天下寒门学子的悠悠众口,他们会录取几个看起来像是寒门的考生。
可要是细细一查,那些入选的寒门实则与王公贵族之间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
哪怕像薛有才这样的,也有个在京城当大官的舅舅。
另外就是礼部和翰林院那些大臣喜欢辞藻华丽,字迹好看的。
蒋重锦倒是写得一手好字,但是辞藻不够华丽。
不过,他倒是挺喜欢蒋重锦的文章。
内容简洁,一语中的。
尤其是关于贡院失火的文章,通过方方面面解决问题。
若是个当官的,会是个实干型的官员。
以他对父皇的了解,若是父皇看到这样的文章,未必不会喜欢。
只可惜,蒋重锦的文章不符合那些酸儒的喜好,而他又不负责阅卷。
就在裴玄凌思考时,黄得昌小声说“殿下,礼部和翰林院大臣都到齐了,咱们得去保和殿,把卷子交给皇上检阅了。”
裴玄凌点点头,把蒋重锦的卷子夹在那三十篇优秀的试卷中。
另外,他还随意找了个考生的试卷,也塞了进去,制造出不小心弄错的假象。
若是旁人,他兴许还能帮着说上几句,向父皇举荐一下。
可蒋重锦是蒋美人哥哥,他不好帮着说,只有私下制造点机会了。
看到这一幕,黄得昌一脸惊讶。
接着低头,假装什么都没看到。
殿下为了给蒋重锦机会,这是下了一招险棋啊。
皇上喜不喜欢蒋重锦的文章还是一回事,万一皇上知道殿下此举,不知会了会恼了殿下
紧接着,裴玄凌带着大臣们去了保和殿。
到了保和殿,礼部、翰林院大臣通通坐在下首。
上首,建元帝坐在龙椅上。
在他面前的书案上,摆着三十多篇由大臣们精心挑选的文章。
整个大殿很安静,只有建元帝阅卷的声音。
建元帝看的并不是很仔细,基本都是一目十行。
遇到喜欢的文章,就仔细看看。
若是不喜欢的,他便放在一旁。
建元帝何许人也,看了大概十来篇文章,就把整个局势看清了。
这些所谓的优秀文章里,基本都是贵族家的孩子。
挑了几个看似是寒门的,不过是怕落人口舌罢了,实则还是王公贵族家的旁支亲戚。
而且,这些文章开篇歌颂朝廷,歌颂他这个皇帝如何英明治理东梁国,再就是表达对皇帝亲临殿试的感恩之情。
接着才开始答题,且通篇文章辞藻华丽且浮夸。
不过,即便建元帝心中怒意翻腾,表面仍平静得毫无波澜。
直到看到一半时,终于看到一篇颇为喜欢的文章。
仔细看完这篇,后面的十几篇文章,建元帝都只粗略看了几眼。
三十来篇文章都看完后,建元帝面无表情地看着下首的大臣们“朕想问一问,在诸位爱卿眼里,朕是个怎样的皇帝”
下首,数十名大臣面面相觑,谁也猜不出帝王情绪,没一人敢答话。
见没人敢回答,建元帝就说“根据爱卿们所选的三十篇文章,朕算是看出来了,在爱卿们眼中,朕就是个喜欢被人拍马屁的昏君”
语音刚落,下首的大臣们纷纷诚惶诚恐地跪下。
建元帝沉着脸,没说被选的全是王公贵族,只说文章本身的问题。
“三十篇文章,文风普遍浮靡,骈体铺陈,叫他们根据策题写出治国方略,他们就知道拍朝廷和朕的马屁拍马屁能解决实质问题吗啊”
“更甚的,光拍马屁就写了三千字,再加上浮夸的文风,一篇策论被他写了七千多字,一篇文章抵得上人家好几篇”
建元帝将一堆考卷大力挥洒,顿时,几十篇文章洋洋洒洒落在殿堂下方。
“朕是选治国平天下的英才,不是选拍马屁的人”
雷霆般的声音在殿堂上空响起,震得大臣们双耳发麻,身如磐石,无法动弹。
面对建元帝的怒骂,大臣们战战兢兢地叩首在地,一声都不敢吭。
紧接着,建元帝手里拿了篇文章,语气稍有缓和,“不过,这几十篇文章中,还是有一篇不错的文章。”
“朕手中的这张试卷,三篇策题,篇篇内容简洁直述,文风朴实且务实,尤其是贡院失火的策题,简直一语中的。”
“他先是举出贡院考棚有哪些易燃之物,提出要将贡院彻底翻修,并将材料改为防火结构。”
“另外,他提出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