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曹操屡显仁义行(下)(2 / 4)

三国之最风流 赵子曰 6963 字 2022-04-05

以明公之权略,再次复兴我汉室也”

“辅佐天子,匡扶天下”云云,何意也

说白了,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前,程立在给曹操谋划未来发展的蓝图时,也曾提出过这个建议。丁冲和程立,一在朝中,一在地方,一个与曹操数年已然未见,一个每天跟在曹操身边给他出谋划策,两人经历不同,年龄也不相同,性格亦相异,却是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想到了一起去。

曹操不禁喃喃说道“高明之士,所见往往相同。”

史涣、王必以为曹操是在称赞他俩,赶紧谦逊不已。

曹操也不做解释,坐正了身子,抚须笑道“李傕、郭汜、樊稠诸贼空挟天子在手,既无德名重世,复不行仁义之政,恃兵骄恣而已,故举目海内,尽皆其敌。

“两场大战过后,不仅凉州贼兵的军势会衰弱,而且槐里之破,李傕诸贼又杀戮了更多的朝中名臣、公族子弟,引起了朝中更大的愤慨和敌视四月至今,长安不雨,百姓人相食,凉州诸贼不竭力救灾,反纵兵劫掠不止,现在他们也激起了更大的民怨。

“这个时候,或待李傕诸贼与贞之战罢,或趁其两军对战於洛阳时,如果我率部挺进关中,是不但贼兵正衰,道义在我,士望、民心亦俱在我也一鼓而收复长安,并非不能做到”

史涣说道“那明公的意思是”

王必说道“明公决定改变此前与程公定下的方略”

随着时局的变化,改变既定的方略,作出相应的变化,这是明智之士才能够做到的。

曹操说道“我正是此意。”问两人,说道,“卿二人以为何如”

史涣沉吟多时,说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应时而变,非智者不能为。丁侍郎的建议很有道理,相比消灭张飞燕,自是兵入长安、解天子之倒悬,更为要紧”

“卿赞同我的改变了”

史涣说道“却有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史涣说道“明公,便是高使君那里。高使君会不会同意明公,先不击张飞燕”

曹操说道“待我回到太原,先与程公就此细作商议,议出个结果之后,我自会去找高元才,再与他说的。”

王必说道“明公,还有个问题。”

“你说。”

王必说道“今西河诸贼虽是明公平定的,然如明公适才所言,高使君才是袁公表举的并州刺史,明公,高使君会不会与明公争西河郡要想实现兵入关中、收复长安的目的,丁侍郎信中也说了,前提可是需要明公尽得并州、兵强马壮的啊”

“幼阳说的很对,你说的也不错,不把并州,至少太原、西河等郡完全掌控在我的手下,我就不能招募到足够的兵马,也弄不来足够的粮秣,当攻长安时,也不能有足够可靠的后方,而如果这样,那就算有再好的机会、天大的机会放到我的眼前,我也只能干看着,什么都做不成所以,西河郡,元才他肯定是会来和我争的,而我,也绝对是不会让给他的”

王必说道“高使君来争,明公不让,明公,万一因此与高使君反目”

“万一和元才反目,我和元才起了内斗,两个人打得热火朝天,那再好的机会、天大的机会,我也一样只能白白错过。”

王必说道“是啊,明公,我正有此忧。”

“你放心罢”

王必说道“明公定是已有对策”

“先说元才与我争西河,我有三个元才没有的优势,一个是我已得了文都的相助,一个是韩暹已经降了我,最后一个,我会在西河郡留下足够的兵马。”

王必心领会神,说道“得王府君相助,借其昔在离石、西河的威望,明公可易得西河士民之心;得韩暹之降,明公可易收白波黄巾之降卒为用,及招降西河白波黄巾之余贼;留下足够的兵马,高使君若相争,不得入西河郡之界也。”

曹操摸着胡子,笑道“有道是先下手为强,我不止先下了一手,我先下了三手,元才他要仍看不清形势,还是想和我争河西,他拿什么和我争”

“然若因此与高使君不和,以致内斗”

曹操说道“再说元才可能会与我反目,我告诉你俩,斗不起来的”

“明公为何确定”

曹操说道“我尊他、敬他,我让着他,他总要识抬举的吧”

“可若是高使君不识抬举”

曹操抚须笑道“我对他有仁有义,人皆有睹,他却若执意与我反目,则舆论自有公道”

王必、史涣顿解曹操之意,齐声说道“妙哉妙哉”

史涣笑道“明公仁至义尽,而若高使君不识抬举,则太原之士民心尽在明公矣”

却是,曹操为何如果选择丁冲的建议,就只能放弃消灭张飞燕

原因很简单,张飞燕与其所部藏在太行山谷之中,外有休屠诸胡相助,内尚有兵马数万,灭之不易,不是一场仗、两场仗就能把他完全消灭的,以袁绍已然消灭掉了黑山军其余兵马之大部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