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想太美(2 / 3)

我妻薄情 青青绿萝裙 4466 字 2022-06-22

法,商人运粮,朝廷给盐引,大同故此繁华,程丹若的祖父的发家也与之有关。

后来,改为运司纳银,既是拿银子直接买盐引,官商日渐密切。

可以说,盐商和官府必有关联,且必有不可告人的内幕唐家是山西最大的盐商,妻兄就是兵部侍郎,吴家也一样,有族人为封疆大吏。

这样的人家,毛巡抚当然不会动手。

程丹若问“如果你们给不出来呢”

程正一脸苦涩地回答“怕是要查抄程家,以家资填补亏空。”

程丹若“”她明白了。

昌顺号做生意时,有没有超出边界并不重要,没有罪名,就捏一个罪名,只要毛巡抚想办,就一定能办了他们。

所以,要么昌顺号出钱消灾,毛巡抚度过一劫,他们就度过一劫。

她斟酌道“你们能拿出多少钱”

“不瞒您说,这些年,我们攒了些家底,咬咬牙,三万两还是能出的。”程正推心置腹,“可十万两银子哪有这么多啊夫人,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不信抚台大人不清楚。”

他暗示,“照理说,这晋地的盐商可不止我们一家。昌顺号的钱,您是知道的,都投到羊毛衣里去了,哪里凑得出十万。”

程丹若瞥他,心里也有数。

山西盐商很多,这与当地的环境与开中法有关,而论资排序,昌顺号只能算是中等。毛巡抚精准地盯上他们,原因不言而喻。

他在“绑架”程丹若。

昌顺号一旦完蛋,长宝暖的发展就会受挫,程丹若倒霉,谢玄英政绩也不好看。

“我知道了。”程丹若说,“让我想想。”

程正是来求援的,自然不敢逼她,老老实实退下了。

夏日炎炎,暖风吹动竹帘。

程丹若坐在圈椅中,却感受到了一丝微妙的寒意。

原以为自己身在大同,朝廷纷争与己无关,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好好发展纺织业,劝百姓种地,就能实现目的。

然而,朝廷就好像一张大网,内阁在最中央,大同位于边角,可虫子落到网中奋力挣扎之际,边缘的丝线亦有断裂的危险。

身在网中,便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程丹若默默思量少时,起身去二堂找谢玄英。

他正在整理诉状,看起来数量并不多。

没办法,时下风气,百姓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上衙门。而案件的多寡又关乎官员绩效,告状的人越多,考评越差,遂多以乡贤调解为主。

就连刑事案件,都是能私了先私了,不能私了再说。去年,谢玄英把积压的案子清空后,牢里的犯人都没剩几个。

见她来,他难免诧异“怎了,眉头皱这么紧”

程丹若挥退小厮,把程正的恳求告诉了他。

这下,谢玄英也皱起了眉头。

“昌顺号家底殷实,又没有强硬的靠山。”程丹若点评,“不大不小,拿捏起来刚刚好。不过,最重要的理由,恐怕还是你。”

毛巡抚打算通过昌顺号,扼制长宝暖,间接逼迫谢玄英或者说靖海侯出面,帮他解决一下这次的问题。

谢玄英思索许久,问她“你怎么想”

程丹若反问“你觉得呢”

谢玄英倒是没什么好犹豫的“你想我试试,我就去试试。”

程丹若皱眉“我不喜欢受人威胁,而且程正的态度他们恐怕也不干净。”

“即便如此,你也应该帮程家。”谢玄英提醒她,“他们是你的人,你不出面保下他们,恐怕令人寒心。”

她顿住。

“在外人看来,昌顺号投向你,又恰好与你同姓,渊源颇深。”谢玄英道,“我们必须保住他们,否则,今后招人办事,必生顾虑。”

他说得有道理。

程丹若想想,表态说“这事要管,可不能如毛略所愿。”

若叫他如愿以偿,今后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以此要挟,此例绝不可开。

谢玄英问“你想怎么办”

她谨慎道“先弄清楚毛略做过什么事”

谢玄英立时颔首“这容易,去锦衣卫打听一下就知道了。”

锦衣卫和其他军事编制一样,分为“卫”和“所”,在每个省都有设立,全国大大小小的锦衣卫加起来,大概有一千五百人,没算编外的。

大同府自然也有锦衣卫的耳目。

谢玄英派李伯武走了一趟,果然,锦衣卫还是很给他面子的,了些关于毛巡抚的信息。

毛巡抚,名略,字韬之,他出生在扬州的一个地主家庭,家境还算不错,让他有书读,有学能上。他也自小聪明,文采出众,是以书院的老师愿意提携一二,三十岁那年,他考中进士,开始自己的官途。

江南文气盛,毛巡抚治理才能其实一般,全靠出钱养的幕僚团,自己的爱好就是吟风弄月,研究书画。

因为书法水平高,他的字在市面上还是值点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