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志气。
但现在再看,“上九霄”太令人遐了。
王咏絮的脑海中只剩下四个字乌、台、诗、案。
数月的点点滴滴闪过脑海。
“知道你,你是才冠京城的王三娘。”
“掌籍,什么典故你都知道,好生厉害,今后,你陪读书,可好”
“不知为何,枯燥的诗书由你讲来,怪有趣的。”
士为知己者,原来,只是在过家家。
泪水霎时涌指缝。
她刚进宫时,未尝不是抱着凌云之志,证明自己算没有一门好亲事,过得很好,荣耀门楣。
正好,公现了。
她真烂漫,欣赏自己的才华,同她说女儿家的心事,恩宠无双。王咏絮既骄傲又感激,真心希望成一段君臣之义。
而而
她又羞又愧,一时恨公玩弄人心,一时又羞于自己轻信于人,复杂的情绪交织在心头,倏而难以言语。
程丹若斟了杯酒,递过去。
王咏絮接过,仰头饮尽,片刻后,跌坐在椅中,表情晦暗“信是不送了,但公边,该如何交代”
程丹若反问“你怎么”
“公此举固令寒心,但她是君,是臣,又如何呢”王咏絮苦笑,“幸好只要定下驸马,待公降,的差事便算完了。”
她整理思绪“明,便以寻不着机会为由,推辞了这事。或者,透露给她知晓,这的人,别说嫁给谢郎,算普通人家不要,来安心了。”
后难免自嘲。
程丹若颔首,不多言语。
宋元后,礼教已发展至巅峰,君君臣臣的法已深入人心,非要王咏絮一个女孩儿有什么惊人的觉悟,实在不现实。
但,她不认为这是妥善的处理办法。
假如黄耳发疯是公所为,这不是第一次了。十五岁的青春期少女,既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又有高高在上的皇权庇佑,谁知道下一次,会惹什么麻
烦,多少人
公又怎,别人的命难道这般廉价
程丹若垂下眼睑,掩去心底的诘问。
“你心里有数,放心了。”她口气如常,甚至还喝尽了酒盅的残酒,“时辰不早,得回去了。”
“送姐姐。”王咏絮振作精神,握住她的手,难为情地说,“姐姐又救了一次,今后有什么做的,千万别客气。”
程丹若道“可真说了”
王咏絮一愣,忙道“姐姐请讲。”
“明,你会去典藏阁吗”
王咏絮点头“自是要走一趟。”
“好了吗”程丹若问了一个颇为古怪的问题。
“不去不成吧。”王咏絮苦笑,“答应得好好的,忽说不去,恐怕公会起疑,还是去一趟,假作寻不见机会更妥帖。”
“你几时去”程丹若道,“与你同去。”
王咏絮疑惑地看了她眼,不解其意,却未多问“巳时初,如何”
“好极。”
次巳时。
王咏絮梳妆傅粉,如往常一,捧着书匣预备去典藏阁。
北门口,遇见了程丹若。
“去典藏阁”她手里拿着医书,好似偶碰见,“一起”
王咏絮顾盼浅笑,看不丝毫异常“可再好不过,芳年,你先去撷芳宫,同程掌药去典藏阁一趟。”
名叫芳年的宫人不曾起疑,脆生生应了。
巳时是上午九点,今不上大朝,如果皇帝召臣子相见,多半已商谈完毕,正是散会的时间。
“时常在此时去外朝,许会遇见祖父。”王咏絮传授验,“你若见家里人,不妨试试。”
程丹若记下“多谢。”
朗气清,穿过东华门,已看见典藏阁绿色的瓦檐。
今的典藏阁,呃颇为热闹。
一个身着锦衣的文秀公子,正拉着红色常服之人的衣袖,恳切地说着什么。
身着青衣的宦官们三三两两地伫立,伸长脖子围观,表情都有些好笑。
王咏絮顿住脚步,声音微妙“谢郎怎么和余郎在一块儿”
没错,引发围观的角,除却谢玄英,是被荣安公“看上”的余郎。
程丹若好奇地看去。余郎大约十六七岁,年岁尚小,貌俊秀,光看外表确实过得去,但都来选驸马了,为什么要和谢玄英站一块儿
这区别像大校草和国际大明星站一起。
自讨苦吃啊。
可走近了,她却对他略微改观。
“谢郎,一个时辰,不,半个时辰。”余郎作揖不断,恳切地哀求,“画中无你,群芳无意啊。”
谢玄英有点无奈“余公子,请松手。”
余郎失魂落魄“真的不画你吗”
“不。”谢玄英抽走衣袖,转头看到了程丹若和王咏絮。
她俩在看余郎
王咏絮看算了,丹娘你瞧什么他抿住嘴角,狐疑地盯住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