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入v三更(6 / 7)

大国制造1980 大江流 12697 字 2022-03-17

一时间,何熙冷眼看着,杨二宝眉头紧皱,杨天成一脸气愤,李小静倒是看着她眼睛里都是光,跟着来的那个不认识的年轻人,则一脸津津有味看戏的状态。

至于小李村的人,虽然有惊讶,却愣是个顶个支持的表情,包括老支书。

沉默了一会儿,杨天成先扛不住了,嘀咕了一句“那这么说,你们可是用了公社的机器,也不能光全占了。”

何熙还没说话,就听见杨二宝吼了一声“住口买东西就买东西,你干嘛还威胁上了。那台拖拉机放那里就是废铁,人家用了你还嘚嘚,原样给你你能做出来啊。”

杨天成忍不住叫了声二伯。

杨二宝却没应,而是冲着何熙说“晴晴,就这个价钱吧。”

杨天成惊讶的抬起头“二伯,这可太贵了。”

杨二宝能不知道吗他说“贵也比饿死强。庄稼重要,就这个价钱,我们要四台,定金一半,半个月以内装上,行不行”

何熙还以为杨二宝怎么也得回去商量商量,没想到这么快就应了,她点点头说“好,交付定金半月内按好。”

等着往外走的时候,大概是杨二宝被宰的表情实在是太明显了,李一民就好心劝他”杨书记,你不会后悔的。”

杨二宝的确肉疼的很,一边说“疼就疼吧,庄稼能浇上就行。“一边心里想我这是为了浇地没办法挨宰,可你们也不能瞎啊,她都狮子大开口了,还敢说不后悔,都是什么人啊

结果李一民却回了句“那是,晴晴说你们虽然断我们水,但庄稼最重要,才卖给你们呢。村里好多人不愿意呢,也就是碰见晴晴了”

杨二宝

他们送客,李仲国却问何熙“咱不是只有三台吗缺一台。”

何熙这才把打算说了,“那三台就交给老倪和老七,我准备拿到定金出趟门。”

李仲国讶异的很,“去哪里”

何熙说“去找发动机和电机啊,张庄镇才多大,能有几台机器。这天这么旱,肯定需要的村子多,这是大生意。”

李仲国一听也是,“那我陪你去吧。”

何熙也需要人,就同意了。

倒是李一民想的全面,“这要是还不下雨,过几天小王村和柳河村八成会找来,怎么办”

何熙就笑了,“那就让他们等吧。“

杨二宝是个心急的人,当天晚上就让李小静送来了两千块钱,何熙给他写了张收据,按了手印,算是有了启动资金,第二天,何熙就带着李仲国去了海州。

张庄镇就是海州下属的镇子,但这会儿交通不发达,只有客车来回。

何熙和李仲国是天不亮就离得家,先是坐的牛车到镇上,然后又等了一个小时的车,才坐上了客车。

等到了海州的时候,都下午两点了,两个人也不敢吃饭,一路打听一路走,下午五点才找到海州柴油机厂。

这会儿正好是下班的点,就瞧见随着下班铃声响起,厂子里一下子涌出上百辆自行车。

年轻的女孩穿着红的黄的格子的各样式的外套,骑着车高高兴兴的说笑。年轻的男孩子勾肩搭背,骑着车说着要看什么电影,也离开了。

在滚滚向前的潮流中,何熙和李仲国是方向完全相反的两个。

何熙还好,她见过比这个更恢弘的下班堵车,绕城路上常年小汽车拥堵,上千辆排排队都是小意思。倒是李仲国是真惊了“怎么每个人都有自行车啊,咱们村才一辆。笑的都好开心,穿的也洋气,大厂就是不一样。“

何熙在人行道上往前走,李仲国跟着她小声嘟囔“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过上这种日子”

何熙挺认真地说“快了”

即便她不做生意,但八十年代本就是辉煌的,我们的经济开始稳步向前,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到了中期取消各种票据后,别说自行车,电视冰箱都开始进入普通人家。

不过李仲国却不敢信“怎么会,咱们村一年人均收入才76块,一辆自行车怎么也得一百块,哪里买得起”

何熙这会儿已经站到了保卫处前,问了看门的人一句“同志,我想找销售科史佳林科长。”

看门的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探头一看就问“史佳林他是科员啊,怎么叫科长了”

何熙是按着后世的报道找人。

从1982年起,商品经济兴起,产量扩大,包销占比减小,导致很多工厂开工不足,一些有头脑的厂长学会开始走出去不是坐在原地等着订单,而是去了解用户需要什么,再生产什么。由此扩大了生产,提高了效益。

何熙翻看那时的报道,有不少开拓者。

这位海州柴油机厂的史佳林也是做的很好的一位。

沪城离得太远,何熙就瞄准了他。

就是没想到现在史佳林还没有提干,她说“对,就是史科员,我们这不是尊敬吗”

对方看了何熙一眼,“你们找他干什么”

何熙回答“我们是村办民营厂,想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