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姜在桌下拉了拉黛玉的衣裳,轻轻摇了摇头。她倒不是怕黛玉口舌上输了,而是对着宝钗这种人,你赢了也没用啊。
毕竟宝钗是不入心不动气的,她所说的话都有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跟谁辩论置气。
可黛玉就不一样,她重情,心绪起伏波动也大。尤其看不得自己在乎的人受委屈。
黛玉感觉到林姜拉她,索性也就不说了,起身就走到案旁,拿了一本书看起来。
见黛玉拂袖而去,宝钗却还只是如常微笑,甚至摇了摇头,似乎对黛玉的任性很无奈。
林姜佩服,真是高手。这样的行家不在宫里跟人打机锋,真是可惜了的。这外头可没有她的对手。
见宝钗如此,林姜似笑非笑,上下打量了一下“薛姑娘身上倒是简单,什么都没有,就一个金项圈。”
宝钗扶了扶金项圈道“就这项圈,还是一个赖头和尚给的吉利话,让刻在金器上头,否则这沉甸甸的,我也不带它。说来那癞头和尚还给了我一个药方治了病,也有几分神奇。”
她想着林姜作为医道天授之人,应该对着天授的药方也感兴趣,所以就等着林姜发问,好就这个话题破冰。
“癞头和尚”林姜煞有其事“那不是了,当年传授我医术的神僧庄严神像,天人之姿不敢直视。”然后反过来劝宝钗“薛大姑娘心也太大了,癞头和尚给的药方你也敢用那他要真有好方子,怎么不治治自己的癞头呢”
宝钗一时我竟无话可说。
好在林姜很快自己换了话题,转着自己的宝石戒指对宝钗道“不知道薛大姑娘的金锁能不能给我瞧瞧。”
宝钗解下金锁,林姜拿过来看,念出声来“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黛玉仍旧在旁边专心看书。
林姜看黛玉对这句话毫无反应,不知是她没留心宝玉,还是没留心宝玉那块玉。
她也不搞猜来猜去的,直接转向黛玉问道“妹妹,你有没有觉得这句话好熟,似乎听过似的。”
黛玉想了想“并没有,若是书上看过,我就记得了。”
林姜颔首很好,林妹妹对宝玉这么不上心。
然而黛玉没说什么,跟着宝钗的莺儿倒是开口道“林太医觉得熟悉,大概是见过或是听人说起过宝二爷的玉宝二爷衔在口里带来的玉上镌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几个字呢”
“莺儿”宝钗喝止住莺儿。
林姜将玉还回去,还是那样似笑非笑的语气“宝姑娘何必呵斥丫鬟,这听起来,确实是是一对儿的话啊。”
黛玉把书搁下说了一句“那怪不得薛大姑娘要上京住到这荣国府来了,可见是缘分相隔千里也是作准的。”之后就起身出去“嬷嬷在外头看着小丫鬟们搬东西,我去看看。”
夏嬷嬷是认准林如海要把姑娘们接走的,现在都开始收拾箱笼了。
林姜点头“好啊,妹妹去看看,正好回来也到饭点了。”
宝钗听了这话,实在是不能坐了,再坐下去,岂不是像要蹭饭吃。
待宝钗离去,林姜才摇摇头其实薛宝钗实在不必来这一趟的,从今日后,她们一搬出去,黛玉跟贾宝玉就更无半分可能。
宝钗应该攻略的不是她们,而是贾母。
林如海出宫的时候,已经暮色沉沉。
回京的第一日,对林如海来说,一点也不太平,不过一个下午,他就在御前受了三番惊吓。
先是误以为皇上要把黛玉定给大皇子,林如海当时都有了破釜沉舟的念头倒不是他们父女破釜沉舟去死,而是难得生了一种戾气,准备用自己收集的各种罪证以及能动用的所有人脉,扳倒大皇子,让他沉舟去死
好在令人恶心的误会很快解除,但可怜林如海又收到两个惊吓大礼包。
他们林家两个姑娘居然都被皇上安排了亲事。
自家女儿与绍王世子,侄女与龙禁尉统领这些人林如海都认识,但这样牵扯到一起,真是天马行空第一回。
以至于当时他脑子有一瞬间空白,然后第一反应是怪不得方才卫统领在外头对我这么客气
皇上扔下了两枚重磅消息后,自己倒是轻描淡写地收了情绪,只道婚姻大事,卿家自然要多思量些日子。
然后转头问起了盐政之事。
林如海虽说心乱如麻,但政务娴熟,尤其是预备这场帝王问话的述职良久,可以说是倒背如流,所以皇上问起来,他就一一从实熟练回答,给皇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之后带着震惊出宫去了。
这份震动持续良久,直到马车驶到了荣国府跟前,他才勉强收拾心神,准备先应付这一头贾母是他的岳母长辈,可不是好应付的,他既然准备带走女儿,这就是一场硬仗。
待他下了马车,只见贾珍贾琏两个亲自候在门外,一路将他送至荣禧堂,贾赦贾政在与妹夫热切寒暄后,两人又亲自陪同他去拜见贾母。
因身份男女有别,邢、王二位夫人并家中女眷就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