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 / 2)

这时候的郭子仪,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平定叛乱之前,奄奄一息,重病的唐肃宗李亨,握着他的双手。

“河东之事,便全都拜托了!”

为了不负皇恩,他走马上任,平定叛乱,但那些叛乱是谁?

是他的老部下,是曾经跟随着他南征北战的人。

郭子仪杀了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随后坐镇此地,依旧保护着大唐的江山。

从最开始五十八岁那一年,他郭子仪临危受命,走马朔方,到后面平复两京,权力之大,几乎不用多说。

受人陷害,丢失兵权,也没什么。

随后又受人谗言,也没问题。

再到现在,他一个六十五岁,头发斑白的人,在平定叛乱之后,让他做的事情,却不是收复仍旧在战火当中的洛阳。

而是让他回去,监修皇陵。

或许没人知道,当时的郭子仪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对于朝廷的猜忌和打压,他会不会感觉到心寒?

当时唐代宗上位,郭子仪将唐肃宗所赐的一千多道诏书呈给代宗。

代宗如何不知道,郭子仪一片赤心,全为国家。

然而,当时的权利,根本不在代宗的手里,掌权之人,乃是李辅国,程元振。

李辅国作为一个宦官,甚至可以直接对代宗开口。

“陛下只要呆在皇宫里面坐着就好了,外面的一切事情,听由老奴处置便可。”

那就赋闲吧,这样似乎也蛮好的。

郭子仪已经是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

但上天不会让他这么安静的平稳下来,上天给了大唐一个巨大的玩笑。

两年后,史朝义众叛亲离,自缢身亡。

史朝义死后,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一切在这里,看起来似乎还不错。

但可惜,仆固怀恩,反了。

仆固怀恩,虽然并非纯正的汉人,但如同李光弼也不是汉人,反而是契丹人一样。

那时候的大唐,异族将领,很多。

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等,都是。

而仆固怀恩,为了大唐的江山,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仆固怀恩的家族为了大唐,先后战死四十六人。

结果呢?史朝义死前引十万回纥骑兵入关!大唐震动,是他仆固怀恩,单骑入营,游说可汗,才让回纥退兵。

如此大的功绩,却成为了他被人猜忌诋毁的开始,如何不让人齿冷?

甚至到最后遭到宦官的诬陷,仆固怀恩无法自证,最终不得已而谋反。

就像是宦官诬陷的那样。

“你既然说我和回纥勾结,好,那我就真的和回纥勾结!”

这时候仆固怀恩还没反,但暗中勾结,是已经肯定的。

所以一怒之下,仆固怀恩暗中引吐蕃、回纥、二十万大军来犯。

攻克泾州,劫掠奉天,兵锋直指长安。

代宗恐惧,抛弃子民出逃。临行前才想到,关内之乱还是需要人平定,这时候,他又想起了郭子仪。

急令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

然而这时候,郭子仪六十七岁,长期赋闲在家,兵马,粮草,一个没有。

收到命令的郭子仪,没有任何迟疑,无兵无马,也没关系。

仅仅带领二十人马,出征长安,此时的郭子仪,甚至代步都借用的是农民耕田的牲畜。

等他到了京城。

京城里面,既没有皇上,也没有兵马,只有吐蕃人欺辱百姓,劫掠长安。

长安已破,又要作何打算?

郭子仪或许迟疑了片刻,但随后,为了国家,他义无反顾。

前往商州,开始召集逃亡士卒,一路上,不断的收拢溃兵,郭子仪收拢了这些部队,才总算有了万人左右的规模。

但吐蕃就有足足十五万人。

郭子仪没有办法,这时候的长安不会有人来救援,代宗之前的做法,已经寒了所有节度使的心。

郭子仪,李光弼,明升暗降剥夺军权,勇将来瑱被贬赐死。没人会来救长安,来的人,只有郭子仪。

而郭子仪只能够兵行险招,从商州出兵长安,一路上布下疑阵迷惑吐蕃人。

白天摇旗击鼓,虚张声势,夜晚就点燃无数火把,造出一副大军人数众多的模样。

而此刻,吐蕃兵其实也有了去意。

毕竟本身该劫掠的东西,都劫掠的差不多了,听到郭子仪率兵,心中自然是有些慌乱。

而同时郭子仪又命令军士伪装成百姓,在夜间的长安城击鼓鸣号。

声称郭子仪率十万大军前来。

吐蕃自己一方面心慌,另一方面呆在这里也是于事无补,于是连夜退出京城,而郭子仪重新进入长安。

长安这个地方,才算是稳定下来。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