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得以同步扩大,彻底解决了传统加速阶段“顾此失彼”的技术困境。
兰迪看着赵昊焕。
虽然绝大部分的目光都在苏神那边,但偶尔一瞟眼后面的赵昊焕,还是……
倍感欣慰。
还是那句话,主要是因为苏神个人能力太强了,头脑能力也太强了,自己给自己规划的能力也太强了,这就显得他这个教练和苏神的相处模式,都别说是亦师亦友……
更像是一种完全学习和被点拨的状态。
即便是他在和苏神共同研究什么课题和做什么任务,那也是以辅助为主。
说白了,对于兰迪这种超级教练来说,就多少感觉有点……
小失落。
感觉成就感没那么高。
并不是说他不想和苏神合作,毕竟他和苏神合作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让自己的眼界得到了极大的开拓。
主要是对于自身价值的满足在苏神的身上……
多少获得少了点。
而这一点。
赵昊焕。
在他身上就满足许多。
赵昊焕更像是兰迪可以用尽毕生所学调教出来的终极运动员之一。
自己的参与感和自己的规划感更高。
那带来的成就感当然也更多一些。
如果换成苏神,他提出一些规划后,人家可能觉得不那么满意,甚至更大的可能是反手就甩一个更好的模板给他。
当然那些模板他看了以后的的确确也是心服口服。
人家就是做得更好。
这一点兰迪不是小心眼。
不然也不会和苏神合作这么久。
但是如果是对比赵昊焕。
因为在这个方面的知识体系远远不如苏神,那么他对于教练团队的意见更多,会认真执行。
执行的层面会更高。
给教练带来的个人满足感更高。
人就是这样一个动物。
起码最近这几百年都不可能改变。
25-30米,送髋幅度提升至25°,此时赵昊焕已开始践行途中跑“三肌联动”的送髋发力模式。
臀大肌40%、股四头肌35%、腘绳肌25%。
实现了加速阶段向途中跑的“高级过渡”。如果换成是莫斯科的时候,在此阶段向途中跑过渡时,赵昊焕常因发力模式切换出现0.02-0.03秒的速度停滞。
主要是因为他的身高太高了。
又不是博尔特。
到了这个身高的运动员,几乎都会出现这个生理性的问题。
要不怎么说博尔特太超模呢?
因为这些会出现在大高个运动员身上的问题,在博尔特身上……
几乎就没出现过。
就离谱。
而赵昊焕通过送髋模式的前置激活。
彻底消除了这一“过渡断层”。
让兰迪在冬训开始前给他定下的策略模型。
在这里实现了现实意义上的展示。
生物力学分析表明,25米处开始,他的送髋动作已具备途中跑“超级送髋”的核心特征。
髋关节前顶幅度与大腿前摆高度的比值从启动阶段的0.8提升至1.2。
意味着送髋动作的“有效推进距离”显着增加。
同时,送髋时的骨盆倾斜角稳定在3°,确保了上半身与下肢的刚性衔接,避免了因送髋幅度过大导致的躯干晃动。
这种前置激活使他在30米处的速度比采用传统加速模式时快0.2/s。
且速度曲线呈现“平滑攀升”特征。
无任何停滞节点。
那停滞的节点少了。
速度和连贯性自然而然就更高。
整体看起来,兰迪给赵昊焕构建的这套逻辑,在加速阶段就是——
为极速与途中跑构建“动力储备池”。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赵昊焕在10-20米加速阶段的送髋策略,本质是围绕“极速构建”与“途中跑前置”两大目标,构建了“力线优化-肌群激活-模式过渡”的三维技术体系。
10-20米的送髋力线引导,解决了传统加速阶段“力散低效”的问题,为极速启动提供了方向保障。
20-30米的送髋协同调控,实现了步频与步幅的同步提升,同时将途中跑的核心发力模式前置激活,避免了“过渡断层”。
从技术本质看,这一阶段的送髋已不再是单纯的“动作执行”,而是“动力链的主动重构”。
是通过髋关节的主导作用,将下肢各关节、各肌群的功能整合为统一的“推进系统”,既为30米后的极速突破奠定了速度基础,又通过肌群预激活与模式前置,确保了途中跑阶段“超级送髋”能快速进入高效输出状态。
这种“为后续阶段提前铺路”的技术设